都说家是温馨的港湾,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能够与父母畅谈心声,但实际上,很少有孩子能够敞开心扉地与父母聊天。很多时候,如果子女稍微言语不慎,父母便以不孝等罪名对孩子施以“道德绑架”,诸如你对父母的态度就显示了你的人品等等。既然做不到每时每刻毕恭毕敬,那就只好少说,少说少“错”,久而久之,孩子也就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说话了。
对的话要用对的方式说,对方才愿意听。
很多时候,父母的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父母有时候比孩子们经历更多,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但即使说的都对,却没有以对的方式说,孩子是完全是听不进去的,沟通效果为零,可能说还不如不说。
在进行沟通之前一定要明确自己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发泄自己情绪?是仅仅为了表达观点?还是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明确沟通目的和效果,如果话对,但因为种种原因沟通不到位,一切都白搭。而在我们说出话的那一刻,很多因素都在影响着,要时刻注意影响沟通的因素,避免因为这些外在因素导致最终沟通不到位。
1.说不出去的话,试试用文字表达。
面对面说话,有时候总会说不出口,也常常容易心口不一,加之国人在表达上还是趋于含蓄,那就尝试写在纸上,用文字表达。可以使用专门的信纸用来沟通表达,还可以给这些信件起个名字,比如“爱的表达”,为沟通增添一份温情元素。
2.表达情绪,而不是有情绪地表达。
如果在沟通过程中,彼此之间因为意见不同导致出言不逊,出现的后果往往是忘记了自己要表达什么,而是大喊大叫大骂起对方来。而情绪的起伏、语气语调的高低,不仅影响了我们要表达的内容,更是影响了对方听你讲话的意愿。都说伸手不打笑脸人,语气平和地表达,更容易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而如果是用冷冰冰的语气说话,弄得氛围十分僵硬,没有人会愿意坐下来看你臭脸,听你说话,哪怕你说的再对。沟通时要有亲和力,温柔亲和是打开沟通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当对方的做法让你感觉到生气时,对其大吼大叫往往无济于事,也只会让对方十分反感,尝试表达出自己当下的感受。比如,你感觉很受伤,就表达:“你刚才说的那句话(或者其他行为),让我感觉好难过/委屈/害怕,我希望我们可以用XXX(你希望的)方式来谈谈这件事……”去尝试表达你内心的感受及你的渴望,因为很多时候当你愤怒地表达时,对方只看到你发泄出来的愤怒和不满,完全感受不到你真正的想法和意图,也感受不到你对对方的关心。为什么你那么爱孩子,孩子却看不到呢?可能因为你传递给他的只是你无畏的情绪而已。这不仅存在于与孩子之间,也存在于与爱人、情侣、朋友等关系中。用平和的语言语气语调,说出你的情绪和想法,而不是扔给对方一团惹人厌烦的情绪包袱。
3.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
沟通不仅存在于文字、语言当中,更是存在于头、眼、四肢等肢体语言当中。孩子在说话时,你是瞪着眼、斜着眼,还是眼神温和?你是环抱着手臂、叉着腰做攻击抵御状还是保持轻松的姿势?孩子说什么,你是皱着眉托着腮还是全神贯注倾听?看似是微不足道地细节,孩子敏感的心却都会体察到你这些姿势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态度。
当孩子难过时,你是否能够给以一个拥抱,还是滔滔不绝一堆大道理?当孩子高兴的时候,你是随之高兴地给与鼓励,哪怕是摸摸头、击掌都会加深与孩子的沟通。用肢体语言可以搞定的事,就不要浪费时间去啰嗦一堆有的没有。
总之,孩子不愿意跟你说话,一定是你的言语、行为让对方备受打击,从而关闭了沟通的心门。想要孩子听你说话,首先你要用对方喜欢的方式来说,想要用生硬冰冷,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就让对方来“臣服”于你的“权威”之下,往往可能是一厢情愿地发号施令,对方可能完全不能理解你的心意。多尝试一些表达方式,语言、文字、图片等等,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同时,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用具体的形容词而非用声嘶力竭的吼叫,更能让对方了解你的内在感觉,也更能理解你。与孩子之间可以用拥抱等肢体语言进行链接。
比起那些生硬的道理,孩子更喜欢与温暖的父母交流。
与爱人沟通,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