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萌娃|孩子需要知道他书包里有什么?

今天是孩子们入学的第2天,跟昨天相比,情况好了一些。能根据铃声提示上下课,大部分孩子能坐姿端正坚持10~15分钟。有50多位同学,能够记住并找准自己的路队。

今天数学课上,我主要带着孩子们学会介绍自己,认识同学。

首先,我给孩子们进行了自我介绍,教给他们介绍自己的方法。然后,我让孩子们给同桌介绍自己,并认识同桌。接下来,范围扩大到4人小组。最后,我请孩子们到讲台上进行自我介绍。

整个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特别活跃,介绍的内容也相对丰富。大部分孩子只能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所毕业的幼儿园等信息。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擅长的事情,听过的故事等,几乎没有描述。

男孩嘉敏举手很活跃,但当我请他上台来介绍自己的时候,他只说了自己的姓名和年龄。声音有点小,且不敢抬头。这样的孩子,或许还有吧?

还有一节自习课,我主要收昨天要求包好皮子的两个数学本。从包本皮的细节上,可以看出家长们在对待老师要求的态度和责任感。其实,当我们能认真落实老师的要求时,对孩子也是一种引领和示范。尤其是孩子入学的最初阶段,以比较负责的态度陪伴一段时间,孩子的习惯养成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还有子琪和汉承同学,在书包里翻了一会儿,告诉我没拿。我只做了记录,没说什么。收完作业本后,我让他们拿出书包,和他们一起找,果然都找到了。我发现子琪同学其实并不知道本子在书包里。显然是家长帮忙包好皮子后,直接装好了,孩子没管,也没让他看。而汉承同学的呢,皮子是包好了,但封面上只写了名字,没有写科目。写字本,拼音本,数学本一样大,装在一起,孩子不好找,但他也没有翻开看一看。

从他们这里,我发现家长对孩子的陪伴既不能是完全包办,也不能是做了就行,需要在孩子的起步阶段关注细节。

陪伴新入学的孩子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我们一起加油!


以下是来自醒走者写作营伴学导师欧小丽老师的点评:

以一年级教师的日常观察为内容,生动展现了开学初期的真实场景。语言朴实、细节丰富,易于引发共鸣。          从你的字里行间,我拎出了三条教育理念:  习惯先于知识:通过管理书包、认识同学等小事培养自理和秩序感;      渐进式社交培养:从同桌到小组再到全班,逐步建立孩子的社交信心;                              个体差异的包容:尊重不同孩子的表达能力和适应节奏。                  这些理念对一年级教育具有扎实的实践指导价值,值得学习。

导师的点评,彰显了她对教育理论把握的深度与广度,和在捕捉教育细节中的灵敏度,为我今后的教育观察与思考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

感恩,感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