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让我们叹息。书中以贾家的兴衰为主线,以宝玉黛玉的爱情为辅线,最后宝玉和黛玉也没能结成连理,黛玉郁郁寡欢而死,宝玉出家。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二者的爱情为什么那么曲折呢?他们两个为什么那么闹呢?
那我们先看一看林黛玉的性格,黛玉的性格是敏感、多愁善感,可以说从小算是一个流动儿童,她从老家苏州到北京的外婆家,原因是母亲去世,父亲忙于官场,家中没有其他人,10多岁的女孩,只有投奔外祖母,父母不在身边,也算是寄居在外祖母家,这种经历对她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林黛玉的养育模式属于忽视型。但是她的人格中又有好强的成分,一方面想引起关注,另一方面就是防御,一有风吹草动,防御马上就来了,就像刺猬🦔一样,她需要以此来展现她的强势,来掩饰内心的脆弱,这和她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大家看一看,薛宝钗虽然是一个单亲家庭,但是她的性格就不是这样的,薛宝钗的性格特点是圆滑、世故、大智若愚。薛宝钗在《红楼梦》中表现得处世淡然,很得贾母喜爱,最终与宝玉结成姻缘。
为什么宝玉和黛玉二人的爱情故事那么曲折呢?分分合合,吵吵闹闹呢?这个和他们儿时和父母的依恋关系有关,儿童和父母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到将来儿童的婚姻关系。心理学家认为,伴侣之间的互动模式,事实上是人们对早年与养育者(主要是父母)之间互动模式的一种投射。英国心理学家吉姆-巴塞罗缪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人们在关系中的焦虑程度,以及对关系的回避程度,把成人之间的依恋关系划分了四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安全型,痴迷型,疏离——回避型和恐惧——回避型。
上图中,横坐标是焦虑程度,纵坐标是回避程度。
第一种是安全型:低回避,低焦虑,那么安全型依恋的人在关系中,能够适度的依恋伴侣,也尊重彼此的独立地去探索更大的世界,ta们不会过分担心失去对方,也不会恐惧向对方作出承诺,ta们通常能有效地与伴侣沟通自己的感受与需求,也能够及时回应对方的需求,因而安全型依恋,被认为是最理想、最健康的依恋类型。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安全型的人在伴侣未接听自己的电话的时候,ta们就会想:ta应该是在忙,过一会儿再联系ta吧。
第二种是痴迷型的人,总是表现出一种情感上的饥渴,以及对依赖和承诺的强烈渴望,ta们常常过度担心自己会失去对方,也害怕当自己需要的时候,对方不在身边或不能及时回应,因此,ta们总希望能时刻掌握对方的去向、和谁在一起、在做什么,他们无法真正相信伴侣是爱自己的,也常常需要在关系中反复确认这件事。
在上文的例子中,如果遇到未接电话的伴侣,痴迷型的人可能会质疑:ta是不是不爱我了?也会夺命连环call,直到对方接到电话并答复自己,说清楚为什么那么久不接电话。
第三种是疏离型,疏离型的人通常既不向伴侣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希望伴侣对自己产生情感上的依赖或向自己寻求安慰,他们甚至不会花太多时间去关心彼此关系的进展,更不会担心被抛弃,他们常被伴侣认为是不坦诚的,难以亲近的。也更容易陷入一种假性亲密关系。
疏离型的人,对于伴侣不接电话的行为,保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如果ta们发现伴侣经常性不接自己的电话,ta们不会怀疑对方忽视自己。而是会怀疑对方是不是在试图以此操控自己,博取关心,于是,ta们很有可能再也不主动联系对方了。
第四种是恐惧型,恐惧型的人一方面总是担心被保伴侣抛弃,被拒绝(认为自己不够好),另一方面,在感到这种焦虑和不安的时候,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变得疏远和冷漠,(其他情绪的表达,因为羞耻感的存在而被抑制),于是在亲密关系中,ta们常常陷入戏剧化的,大起大落的,分分合合的关系中,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吵架。
对于未接电话的伴侣,恐惧型的人,虽然也会像痴迷型的人一样,立马怀疑对方,但ta们会不动声色,甚至开始疏远对方,而当伴侣回电时,ta们会表现得很冷漠,即使被问及是否生气的时候,也立马会失口否认。
综上所述,林黛玉的依恋关系属于恐惧型的依恋关系。她知道双方都深爱着对方,只是想以吵架或者闹的方式来检验对方是不是依然爱自己,来满足自己安全感的缺失。
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不同的家庭养育模式呢?
安全型:若父母在孩子年幼时能够一以贯之,及时有效的回应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在成年之后,会更少对亲密关系感到焦虑,也不排斥与人保持亲密及更有可能成为“安全依恋型的人”。
痴迷型。在儿时偶尔得到父母对自己的需求的回应的人,会逐渐发展为“痴迷型依恋者”,父母时而满足他们的需求,时而对他们的需求熟视无睹,于是他们便会对父母是否能在身边、什么时候会回应自己的需求感到焦虑,十分渴望父母能够时时刻刻满足自己的需求、亲近自己,也害怕被抛弃和忽视。
恐惧型通常在童年时期始终得不到父母的回应,总是被忽视和被冷落,就会发展出害怕与人亲近、回避亲密关系的特点,而这其中,将这种经历以羞耻的感受记下来,认为自己是不够好,不值得被好好对待,才会被忽视的人。在成年之后便会成为“恐惧性的依恋者”,他们一方面总是担心被伴侣抛弃或拒绝,而在自己感到焦虑和不安的时候,ta们不直接表达,而是变得疏远和冷漠。
疏离型,还有一些同样遭到父母冷落和忽视的人,则将这段经历以“愤怒”的感受记下来,认为是因为父母不够好,自己才遭遇忽视的,并且他ta们还在成长过程中彻底抑制了这种情绪的产生,凸显自己的独立、无所谓,渐渐的,ta们在意识层面彻底“封锁”了这些感受,即ta们的防御机制不是在体会到感受之后才发挥作用的,而是在此之前。就彻底抑制了,以至于自己根本感受不到。
这张图讲述了父母的层次,父母怎样教育孩子。图中一共有六个层次:
最底层的父母是愿意为孩子的成长付出金钱,但也就仅此而已:我愿意花钱给你择校、送你出国,但是就是不愿意花时间陪你。
第二层是付出时间,愿意给孩子陪伴。
第三个层次是思考教育目标是什么?你准备把你的孩子准备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国家和学校指定的目标是针对大多数孩子的,父母怎样针对自己的孩子设定目标?
第四个层次:我们问过很多父母,他们的孩子有没有问题?父母就会说没有问题,我的孩子很好。很多孩子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一帆风顺自身就是问题,那就是说。你能不能在问题再出现苗头之前就能关注到?然后去干预,你别等到问题爆发了才去干预了。在发现问题在之前肯定是有苗头的,但是父母没有发现。所以要求父母有敏锐的洞察力,能观察到孩子的行为和观察孩子的问题,
第五个层次:每一个孩子背后都站着孩子的家长。父母能够提升自我,我们所有的孩子成长的背后都站着父母,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成长反映的是父母的修养。
最高层次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不做第一,做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