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是张德芬的话,我极为赞赏,我们看到的一切景,一切事,一切物,本身是没有情感的,它们带来的喜怒哀乐,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投射,如镜子一般。“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快乐的哪里是鱼?那是庄子!语文中常说一句话:“一切景物皆情语”,也似乎在印证这个道理。
读书也是如此,读的是别人,懂的是自己,凡喜欢的文章,多是因为你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东坡志林》第一卷中,我偏爱《记游松风亭》和《儋耳夜书》,这两篇文章里,有我的向往。
《记游松风亭》写于1094年十月,苏轼被贬惠州。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什么时也不妨熟歇。
好一个“当什么时也不妨熟歇”!“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又何妨?苏轼想明白了,心情也就顺了,心胸也就阔了。
人生几十载,向死而生,何故太匆匆?累了,就歇歇吧!
可我们都很忙,忙着做家务,忙着去上班,忙着带孩子,忙着孝老人,忙着刷微信,忙着约朋友,忙着还房贷,忙着购爱车……
把自己折腾这么累,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为何不能像苏轼所言,活在当下。
歇一歇,不是不进取,而是调整心态和步伐,更好地前行。
《儋耳夜书》写于1099年,当时苏轼已62岁,距他人生终点还有两年。夜晚赴约归来,家人已关门熟睡。“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钓鱼者谁不想得大鱼呢?我们熟知的姜子牙,出身低微,前半生困顿不堪,记得电视剧里,他老婆也弃他而去,但他不改凌云志,每日直钩钓于渭水之上,终于钓到周文王,辅佐文王成就大业。此时,他已是古稀之年,若周文王不识人,姜太公此生又该如何安置?
主张“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的韩愈,也曾写过《马说》,大抒怀才不遇,千里马尚不遇伯乐,何况凡夫俗子?
晚年的苏轼,阅尽太多浮沉,他荣过也衰过,此时的他累了也明白了,“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我们不是姜太公,不是韩退之,更不是苏轼,生如蝼蚁,微如草芥,虽不可无追求,让此生虚度,但也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无须为没有得到的而苦恼,握紧手中的幸福,随遇而安,活出自我,有何不妥?
在空间里,认识了来自天南地北热爱生活的人,拍拍花草,写写小文,互相分享,互相鼓励,自得其乐。
我只是农家房檐的一只麻雀,没有鸿鹄志,有时从矮墙跳到屋顶,或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唱着属于自己的歌。
我是幸福的语文老师,活在当下,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