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第79篇,字数1686,共累计135162字。
李渊率领两万多人马自晋阳挥师南下,行军十日未遇战事,不久到达霍邑。
到忽然一名探马来报:“报告大将军,前面有军队阻截,左大都督特告知大将军。”
“本大将军已知悉,下去再探。”李渊同时传令部队暂且扎营结寨。
公元617年十四日,李渊组建大将军府,自为大将军,任命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和前长安尉温大雅为记室,温大雅仍和他弟弟温大有共同掌管机密。
将招募来的兵马分为左右三军,世子李建成封陇西公、左领大都督,统领左三军;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大都督,统领右三军;李元吉为姑臧公,领中军。长孙顺德、鹰扬郎将王长谐、姜宝谊、刘弘基、窦琮、李高迁、杨毛、阳屯、魏进等人分别为左右统军、副统军。柴绍为右领军府长史。
十八日,突厥始毕可汗派其柱国康鞘利、级失、热寒、特勤、达官等,送马千匹来太原进行互市,并答应借兵给李渊。李渊派刘文静随康鞘利回突厥汗帐,联络借兵事宜。
七月四日,李渊以第四子李元吉为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宫。五日,李渊树立白旗,以王威、高君雅祭旗,誓军于野,发布檄文,统帅甲士三万人,号称义军,正式起兵。
开始十日无战事,在抵达灵石的贾胡堡后,五十里之外的霍邑(今山西霍县),隋朝将军宋老生在此布下了严密的防线。这是第一仗,关系到李渊军出师威名。可是老天泼大雨下个不停,后方粮饷难以继运,前方道路又泥泞三尺,李渊不得已下令部队暂作休整,等待天气变化,补充粮饷供应。
等待多日,雨仍然下个不停,刘文静也迟迟未归。军中有人忽然传出流言,说突厥人背信弃义,准备乘虚袭击太原,军心开始动摇。
雨大路滑无法开战,自己的大本营又将面临危险,李渊犹豫不决,再三思量后,欲放弃进攻关中,回撤太原,并命令部分左军作为撤退的先头部队。
李建成和李世民一商量,兄弟俩认为,这样做非但将大业毁于一旦,遇到敌人不战而退,令天下英雄耻笑。
哥俩苦劝父亲,最后李渊大于答应继续应战。八月初,天气好转,李渊发起向霍邑的进攻令。李渊见对方城高墙厚,戒备森严,无法强攻城池。他亲自上阵,以弱兵相诱,将宋老生诱出城来。
宋老生不知是计,率主力出城,欲一举消灭义军。双方接触后,李渊佯败,向后退却,待宋老生进入预设的伏击圈后,李建成和李世民率部左右夹击,阵斩宋老生,全歼其部,随之攻克霍邑,李渊军乘胜向前推进。
途中,出使突厥的刘文静赶来,他顺利地完成了使命,争取了突厥政治与军事的双重支持,并带来了突厥助战的军队五百人及二千匹战马。
九月初,李渊军兵临杨侑设下的第二道防线河东城(今山西永济西)下。河东城位于黄河东岸,为隋骁卫大将军屈突通所把守,他凭借坚固的娀墙和险要的地理形势,把河东城守得固若金汤,并撤去了河上的浮桥及各种船只,阻止李渊军渡河。李渊争取到当地居民及义军的支持,得了些舟楫,组织敢死队绕城渡河。
可敢死队遭到了屈突通的夜袭,溃不成军。李渊围城挑战,然屈突通坚壁不出;发动攻击,却损兵折将,陷人极为不利的境地。李渊望城苦思破敌之策,李世民、裴寂等人献计,主力溯河北上,从梁山(今陕西韩城东黄河中)、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黄河中)渡河;分兵继续围城,阻止屈突通迫击。
这一战法收效明显,龟缩在河东城中的屈突通不敢追击,李渊率主力按计渡过黄河,进入三秦地界,受到士民的普遍欢迎。他命李建成、刘文静率部进占永丰仓(今陕西华阴东),兼守潼关,扼制东向来授之敌;命李世民率部沿渭水经营,直取长安。李世民的部队并非孤军深入,他的叔父李神通、妹妹平阳公主与妹夫柴绍等人相继起兵,联络当地义作为内应。
随后李建成也挥部入关,李渊统军西上,形成了对长安的包围。夺取长安,是一场大战。李渊军已达二十万人,在关中形成绝对的优势。
可是辅助杨侑的刑部尚书卫文昇、右辅翊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滑仪善死不降,领导城内军民展开了长安保卫战。李渊下令攻城,经过血战,于十ー月攻陷了长安城。此时杨侑已成愧儡.任凭李渊摆布,被戴上了空头天子的名号,改元义宁。李渊自任大丞相、大都督,都督内外诸军事,受封唐王,总理万机。
次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唐,隋朝灭亡,唐朝建立。
图片: https://uploader.shimo.im/f/jGsm3i2T439XF5Iu.jpg 太原古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