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时候,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除夕夜除夕夜,那是一场温暖的奔赴,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的旅程。
中国民俗传统的除夕夜,少不了的“四件套”你知道说什么吗?
除夕夜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是一年来辛苦操持家务的慰藉。看着孩子们围绕在身边,欢声笑语,共享天伦之乐,这便是他们最大的幸福。而对于整个家庭来说,除夕夜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是对新的一年的期许。
01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对飘泊在外的人来说,年夜饭是家乡的美食, 是妈妈的味道。
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等以求吉利。
我们家的年夜饭没太多讲究,只要是丰盛,漂泊的人儿喜欢吃的就上。
白切鸡(家乡味)、蒸鱼(意寓年年有余)、干锅羊肉(家乡味)、红烧牛排(孩子喜欢)、白灼虾(摆盘还看,大家都喜欢的)、蒸蛋饺福袋(意寓好)、其余是生料牛肉片,手工牛肉丸,生鱼片等外加一个火锅底。简单明了的年夜饭,量不多但顾及到每一个人喜好。
今年的准备干锅羊肉,得到一致好评,跟着视频现场摆的蛇年水果拼盘也挺惟妙惟肖。
年夜饭其实不是为了吃什么,而是在于人心所期待与憧憬的美好,和参与的快乐。
南方地域广阔,年夜饭的特色美食丰富多样且存在差异。在这背后,还隐藏着许多有趣的传说和故事。
在江浙地区,年夜饭少不了鲜美的腌笃鲜。传说这道菜与一位孝子有关,他为了给生病的母亲熬汤,将家中仅有的咸肉和鲜肉与春笋一起炖煮,母亲喝后身体逐渐康复,这道菜也流传开来。八宝饭也是经典,糯米搭配红枣、果脯等,甜蜜软糯。据说,八宝饭寓意着八宝进财,能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
在广东,年夜饭讲究好意头。白切鸡必不可少,皮黄肉白,原汁原味,象征着吉祥如意。相传,古代有一位文人,在考试前梦到一只白鸡,后来他高中榜首,从此白切鸡就有了带来成功和好运的寓意。还有烧腊,色泽诱人,香味四溢。盆菜更是丰盛至极,汇聚多种食材,层层堆叠,寓意团圆美满。
川渝地区的年夜饭则充满麻辣鲜香。毛血旺火辣刺激,鸭血、毛肚等食材丰富。传说它起源于江边船夫,为了方便和美味,将各种食材一锅煮,逐渐形成了这道特色美食。水煮鱼鱼肉鲜嫩,麻辣过瘾。
而在闽南一带,红蟳米糕备受喜爱。肥美的红蟳与香糯的米糕搭配,鲜香味美。据说,吃了红蟳米糕能让家庭和睦、幸福安康。
南方的年夜饭,屋内弥漫着浓郁的香气,热气腾腾,仿佛一层温暖的薄纱笼罩着整个空间。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孩子们兴奋地跑来跑去,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期待的光芒。大人们则一边忙碌着准备饭菜,一边互相分享着过去一年的见闻,笑声和话语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温馨与和谐。灯光温暖而柔和,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勾勒出幸福的轮廓。屋外或许有细雨飘落,发出滴答滴答的轻响,或许有微风轻拂,带来丝丝凉意,但屋内的温馨氛围始终不变。大家沉浸在这团圆的喜悦之中,心与心紧密相连,共同期待着新的一年更加美好,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02看春晚:
春晚,作为中国人除夕夜的一道独特文化盛宴,自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多年的风雨历程。
春晚的前世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逐渐丰富。为了在春节这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里给全国人民带来欢乐和祝福,央视决定举办春节联欢晚会。首届春晚在相对简单的舞台和设备条件下举行,但却凭借着真诚的表演和浓郁的节日氛围,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晚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以歌舞、小品、相声为主,逐渐扩展到涵盖魔术、杂技、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舞台设计也越来越精美,灯光、音效等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给观众带来了更加震撼的视听享受。
春晚的特色在于其全民性和包容性。它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演员和艺术家,无论年龄、地域、职业,都能在这个舞台上一展风采。语言类节目总是能紧扣时代脉搏,用幽默诙谐的方式反映社会现象,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那些经典的小品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比如赵本山、宋丹丹的《昨天今天明天》,白云黑土的形象深入人心,通过幽默的对话展现了农村的变化和百姓的生活;还有赵丽蓉老师的《如此包装》,以独特的表演风格讽刺了过度商业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今年春晚的小品《坑》也令人印象深刻。沈腾、马丽等演员通过精彩的表演,塑造了一位“不担当不作为、不肯干也不敢干、卷起袖子在一边看”的“躺平式干部”形象。这个小品以讽刺的手法,深刻揭示了现实中存在的一些工作作风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也让观众在欢笑中得到了启示。
同时,春晚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平台。每年都会有戏曲、武术等传统文化表演,以现代的舞台表现形式展现古老艺术的魅力。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春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春晚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尽管如此,春晚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替代。它不仅是一场晚会,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团圆的象征,一种新年的仪式感。在未来的岁月里,相信春晚将继续承载着人们的期待,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03除夕守岁
除夕守岁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守岁,又称照虚耗、点岁火、熬年、熬夜等。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守岁亦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守岁时,一家人通常会聚在一起,明灯旺火,通宵不眠。在这个夜晚,人们会围坐在一起聊天,分享过去一年的经历和故事,展望新的一年。长辈们会给晚辈讲述家族的历史和传统,传承家族的价值观。
有的家庭会一起玩游戏,如打牌、下棋等,增添欢乐氛围。还有的会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享受团圆的时刻。
在一些地方,守岁时要吃年夜饭,菜品丰富多样,寓意着吉祥如意。到了午夜时分,人们会点燃爆竹,迎接新年的到来,爆竹声中旧岁除,新的一年充满希望。
守岁的意义在于辞旧迎新,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同时,也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04压岁钱
年夜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其寄予了长辈对少儿们成长的美好祝福。
在中国,不同地区给孩子发压岁钱的习俗和金额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等地,压岁钱的金额通常不会特别大,但讲究好意头。例如在广东,压岁钱常被称为“利是”,金额多为 5 元、10 元、20 元等,重在传递祝福和喜庆,人们更注重“派利是”的氛围和心意。
而在北方一些地区,如北京、天津等,压岁钱的金额可能会相对较高,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在江浙一带,压岁钱的数额也较为可观,同时还会注重红包的包装和形式。
在一些中西部地区,压岁钱的金额可能相对适中,更多地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
给孩子发压岁钱主要有以下寓意:
压祟驱邪:传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不受邪祟侵扰。
祝福祈愿: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诸事顺遂、快乐成长。
关爱鼓励:是长辈对孩子疼爱的表现,鼓励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积极向上。
新年期许:蕴含着对孩子在新的一年学习进步、品德优良等方面的期望。
压岁钱不仅仅是金钱的给予,更是亲情的传递和温暖的关怀。
此外,除夕包饺子在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上都吃,除夕这一天包饺子,与平时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谁吃到了包有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写在最后
除夕是旧年的结束 新年的开始,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万事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