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到一些粗制滥造的情感文推崇什么“男女思维差异”,甚至基于此给人讲解“婚恋技巧”,然而很多人学了这些技巧发现无用,甚至起反作用。今天,我们来科学的认识下:男女思维没多大差异,但人跟人的思维有差异,差异不分男女,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男性思维女性思维。
事实上,绝大多数问题上人类是共通的,你怎么想的对方就是怎么想的,你收到礼物开心对方收到礼物也是开心的,不存在生理是男就喜欢追,生理是女就喜欢被追,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喜欢被追,不分男女,不必过于强调男女差异。男女这个传统的分类维度是以生理性别来划分,很粗放,这个分类内部的差异是远大于组间差异的。即生理男生A对待某问题的想法可能和生理女生B的想法非常接近,而和生理男性C的想法差的很远。
除了传统粗放地以生理性别的划分外,在性别的划分维度上, 还有心理性别、 社会性别等,有很多分类维度。分类及其附带的属性标签是为了社会运转的高效便捷,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群体上有用,但具体到个体上就要具体分析了,不要拿分类属性去框定个人,以分类属性去框定客观实在的个体,那是本末倒置。不能以生理性别是男是女来区分思维方式,只是每个个体在大体共通的基础上,有一些个体的个性化差异,不能简单以生理性别来分男性思维、女性思维。
那么男女之间就没有一个靠谱的分类维度来帮助提高沟通效率吗?在认同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的前提下,如果非要说有,也可以说有,如果非要说男性思维女性思维, 那其分类维度不应是生理性别, 而应是心理性别, 这样标签拟合度可能更高一些。按心理分还是准确一些的,但以这个分还是不能简单粗暴的非此即彼,还是需要你去详细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因为心理性别是个连续谱,且和其生理性别是相互独立的存在。当然,心理性别这个连续谱上, 落在某个区域的人数比较多,即大众(俗话也常称为正常的) ,落在其他一些区域的人数少(即小众) ,总体大约类正太分布。以生理男女分开来划两个曲线的话,会发现95%重合。其中,生理女曲线的中线偏向心理性别女一些,生理性别男曲线的中线偏向心理性别男一些, 但两线距离极小。这个实验证实了以生理性别来区分男女心理差异是荒谬的,证明几乎不存在生理上的男女思维差异, 但存在个体差异。
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
知道这些,你就能分辨一些情感号和乱七八糟的书传播的一些所谓生理男女思维差异的谬论,你就能知道《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样的书是多么无厘头的哗众取宠和胡说八道。
知道这些,你就可以明白,生理是女也可以喜欢球类、喜欢自己酷酷的,生理是男也可以喜欢可爱的洋娃娃、喜欢粉色系或小裙子,因为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是相互独立的。女性男性化或男性女性化, 只要其自己感觉好就应持支持态度,所谓“好” 本身就是一种个人感受, 不是别人给规定的。比如妳就喜欢漂亮可爱的东东,喜欢粉色系,这些传统认为男性不应该喜欢的东东, 那我们要对“应该” 这个词打个问号,“应该”背后是没有合理的逻辑支撑的。在没实质影响别人的前提下,这都是个人生活的自由,人为什么不能让自己舒服呢?对吧。不要被社会以生理性别分类属性标签框定客观实在的个人,而去泯灭人的内心,否则是本末倒置,也是只知道生理性别不知道心理性别的无知的体现。
知道这些,你就知道,不存在女生主动了男生就不珍惜,存在某个体(或男或女)主动了某个体(或男或女)就不珍惜,即不能以TA生理是男是女区分。有的生理女生有主动的意愿,迫于社会上的“女生不能主动”“女生主动了男生就不珍惜”的谬论而压制自己,其实不是谁主动的问题,生理是女生的你主动说句话,人家也不会觉得你掉价了,迫于文化认知错误自己给自己加心理戏了而已。另外,其实担心的是怎样主动跟TA说话还保持端着,怎样主动约饭约玩还不让对方感到饥渴……这些是方法论的问题,不是男女思维差异问题。
记住,莫以生理性别论男女思维差异,不存在差异的,绝大多数情况是你怎么想的对方就是怎么想的,换位思考即可。些许的差异也不是因为生理是男是女,而是心理是男是女,同时心理性别又是个连续谱,每个人都不是非此即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