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是有记忆的,对自己、对事物……往往都有着某个固定的看法、想法,即念头。然而,身体也是有记忆的。
身体的记忆跟念头无关,它记忆的是感受。是对某个具体的对象,如人、动物、物件……二次元的……概念上的……事物感受的记忆。
犹如大脑的记忆可以被唤起,身体的记忆也同样会被唤起,惊弓之鸟、杯弓蛇影,看到、想到某个人……身体升起某种惯常的感受,此刻,就是身体的感受被唤起。
当一个人描述自己的情绪,或者其它体验时,如我很愤怒……想打人……想骂人……想哭……,此时,都在同时经验着如下两者:身体上的感受,还有头脑中关于这个情绪、体验的想法。并且基本上是两者混杂在一起,难分彼此。
而大部分时候,很难弄的明白,到底是身体上的某种不适感,引发了头脑中的想法,还是头脑中的某个念头、想法,引发了身体的不适感。两者通常都纠缠在一起,一而二,二而已,难以分辨次序,也无须分辨次序。
反正,此时正经历着某种情绪,亦或体验,如愤怒、哭泣、自卑、冷漠、无力、挫折……
身体的感受、还有头脑中的想法、念头,驱动着某种惯有的反应及行为。换一种措辞,此刻的反应、行为只是前两者的外在的呈现。更准确来说,身体的感受、头脑的想法,形成了此刻的情绪,亦或体验。
所以,对反应、行为进行梳理、矫正,即使一时有效,往往很快又重蹈覆辙,或在另一个方向复发。即是因为在其背后的感受、信念还是和过往一样,并没有改变。
记忆可以被压抑下去了,看不到、看不见,并不等于消失了。而存在着的,必然发挥着自己的影响,于是按下葫芦却起了瓢。
情绪、体验的源于此刻的感受和想法,也受限于此。于是,你只能体验到此刻的情绪、体验,不会比它更多,亦或更少,更好,亦或更坏。所以,此刻的你,无法经验此刻之外的任何情绪、体验。你无法不愤怒、不爱自己、不冷漠、不自卑……
可是,如果按照上面所说,一个看似永恒的矛盾之处就此浮现了出来,当开始希望不再经历这些负面情绪、体验时,而在情绪、体验面前,我必然是一个无能为力者……虽然在这很真实。
随事物而起的感受、想法引发了此刻的情绪、体验,然而,让情绪、体验一直持续下去的,是对此刻的感受、想法的认同,和在认同的基础上,所衍生的抗拒、否认、逃避……种种具体的反应、行为。
抗拒的感受、抱持的想法、信念,都是在成为、成就此刻的情绪、体验,于是情绪、体验自然而然的持续下去。而其间的能量也就愈多,情绪、体验也愈强烈,愈难以自拔。
与其说感受、想法有着自身的能量,不如说感受、想法自身就是能量。不同的在于,前者有形有质,后者无形无质。两者在彼此证明、成就的之余,且后者有着自我成就的特质:想法成就想法、信念成就信念。每一个想法、信念在浮现之时,也是其自我成就之时。
而无论是否认一个想法、信念,还是相信一个想法、信念,只是以看似相反、实则相同的方式成就着其自身的持续存在,并继续发挥其的影响。
需要明白,一切的努力、尝试、改变……,其实都是在持续成就着某种情绪、体验自身的持续存在,从无例外,而能量则持续堆积。
而所谓的放下,也是个微妙的错觉,因为须放下的已然被成为、成就,而未成为、成就的,又何来放下,何须放下。
与认同相反的,不是【不认同】,【不认同】只是一个隐蔽的自欺游戏。而是单纯的【看】,简单的【在觉知】的状态,是体验而不成为,不成为,于是不成就。
不成为、不成就,于是成就此刻情绪、体验的感受、信念开始了自身的流动,而流动,则意味着淤积能量消融、瓦解的开始,直到最后不为其所挂碍。
后记:其实想说说更多关于如何【觉知】、【看】、【体验而不成为】的一些内容,良久才明了这是悟者自悟之事,而笔力又确实有限,而能讲的、该讲的其实基本上都讲了,也就放弃了去陈述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