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我决定放弃五笔输入法,投向拼音的怀抱了。此文也是我第一篇完全使用拼音输入法(本文中特指搜狗拼音)敲出的文章。
记得小学的第一堂电脑课,老师就给每个人发了一个大小与真键盘一样的硬壳纸质键盘,每个键上印着细密的偏旁部首,好让我们记住键位、练习指法。那时候就感觉不会五笔,是没法学好电脑的。
暑假在家,老爸也会逼着用学习机(后来改叫游戏机了)学五笔,每天规定打多少字,回来检查。为此他专门从县城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五笔字型的书,书里写了些什么,是一点儿印象都没了,只记得书后附了很多常见字的五笔编码,遇到不会的可以想查字典一样去查,这也是此书被翻得最频繁的地方。
尽管专门花了气力去学,但毕竟这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效果一直不怎么样。真正把五笔用得比较熟练还是在高中那会儿,为什么呢?因为QQ聊天。有了这样的刚需,打起字来,分分钟如鱼得水。现在想来,其实那会儿拼音输入法已经很好用了,但是五笔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觉得这是一项了不起的神技,因为觉得难,因为会的人很少。当时我们班就有一个同学,知道我是用五笔打字后很是崇拜,也真的跟我学了一段时间,结果当然是没有结果。每个学五笔的人都从背“王旁青头戋五一”开始,能坚持得下去才怪。到现在,我还是记不住那些拗口的口诀,但我就是知道,敲什么键出什么字。学打字的最好途径还得是QQ聊天。
后来,每次当有人知道我在用五笔时,第一个反应肯定是惊讶和膜拜。我还是很享受这种被膜拜的感觉的,然而,这样的次数多了以后,便开始怀疑,在这种恭维的背后,是不也在说着“过时”、“守旧”。
用了这么多年的五笔,自己是没感觉出什么影响和不同,能够顺畅地打字聊天,也敲出了自己的毕业论文。没有刻意去坚持,也没有改变的需要。
大概两年前,第一次听人提到了五笔相对于拼音的缺点。是某位我崇拜的大牛,他觉得五笔会影响写文章时思维的流畅性,所以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使用多年的五笔,开始用拼音了。之后,我也尝试了一段时间的拼音输入法,但并没有太深的体会,甚至有些怀疑,拼音不也得时时刻刻想着敲哪个字母吗,这就不影响流畅性吗?那时基本不写文章,所以根本体会不到吧。再者,要重学打字,还是有点难以接受。
就在最近,又在简书里看到了一篇谈五笔与拼音输入法的文章,文中再次提到了五笔对写作流畅度的影响。然后结合自己这一两个月写文的亲身体会,不免大呼:“确有其事啊!”。比如,遇到一些比较“文”的、日常用得少的字词,经常忘了怎么写,本来文章就写得艰难,在打字上这么一卡,思路很容易就断了,真是要命。
人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无声的、自言自语的过程,写文章便是在记录、理顺这种与自己的对话。这个过程中,最直接的载体和工具都是语音,而不是字形。如果中间还多了一道从语音转字形的程序,肯定是对思考过程的干扰,也是对大脑“内存”的占用。
想清楚这个问题后,便果断开始尝试拼音输入法,虽然打字速度一下慢了很多,但渐渐也体会到了很多优点,甚至是惊喜。
首先,现在很多拼音输入法都有很强的记忆和学习能力。它能迅速记住用户的常用词汇、短语(甚至是句子)、输入习惯,经常是敲几个首字母就能出来你想要的东西,效率大大提升。
很多拼音输入法都考虑到了用户的口音、方言(如l、n不分,in、ing不分,c、ch不分)等读音不准的情况,并引入模糊拼写,甚至拼得字母顺序颠倒也能出来正确的结果。而五笔,你错了一点都是出不来的。思路不再被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所打断,这绝对是对大脑的解放与拯救。
拼音输入法的词汇更新更加频繁,很多时髦的网络用语都能打出来,五笔在这方面真是望尘莫及。就比如“微信”这个词,拼音只需输“WX”就完事了,五笔输入法还是只能先打“微”再打“信”。
另外,拼音输入法打出来的文章、句子会比五笔更好理解。因为即使打错,根据谐音也能猜到意思。而五笔,同样的键位敲出来的可能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几个词,比如“暴利”和“晓得”的五笔编码都是“JATJ”,一不小心输错,把“晓得”输成了“暴利”,你让别人怎么理解。
总的说来,拼音输入法是更加友好的,它是在主动地适应你,向你靠拢,与你互动,在为你提供选项。同时也是开放的,灵活机敏的,似乎总能猜到你想要的东西。五笔则像一个老学究,不轻易接纳新的东西,它有它的执念和标准,打字的过程更像是在参加一场考试,你只有答出了它的标准答案,才能获得它的认可。当然,不得不承认,五笔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它有它的优势和适用的领域,比如,单字输入效率高,在不认识某个字时依然可以完成输入,等等。
每一件工具都有自己的特性,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用了这么多年的五笔,终于,不得不说再见了。
题图来自:https://pixa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