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我对于妞妞打针的抗拒是不接纳的,为啥人家别的孩子都知道勇敢她不知道,绘本也读了,道理也讲了,事实也摆了,软磨硬泡,软硬兼施,但是过去的无数次打针,都是由开始的好说好劝做工作,到后来的霸王硬上弓。我可以说,排队的人太多了,实在不能再等,跟孩子是讲不通道理的。但是妞妞最后一针防疫针,早已过了七岁,再强迫,我真的心有余力也不足了。那怎么办呢?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说,父母要坦然面对自己对孩子某些行为的不接纳,而且,不接纳行为的同时,你怎么可能做到接纳这个人呢?全然的接纳一个人,有可能是虚假接纳,而对于父母的感受,孩子更加敏感。父母的矛盾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妞妞打针这件事上,我就是不接受的。如果说很小的时候她不懂,到了三四岁,该做的功课都做了,你咋不配合呢?现在却发现,我在给她说教的时候,心里认定了她必须接受,我还记得我小时候在老妈的激励下,多苦的药,多疼的针,都硬生生接受了,你娃咋就不行呢?须知,我当时的历史条件是这件事做好了,老妈肯定,而我对于肯定的渴求是第一需要。而妞妞从小耳边听到的鼓励太多了,她不是不需要肯定,但对于她而言,陪伴互动才是第一需要。也许,在打针与抗拒的过程里,她的潜意识正在体会跟妈妈纠缠的满足感呢。所以,相同的事情,不同的感受。我再急,也无济于事。
我已经在心里对于她的不配合深恶痛绝,表面上还要做出是妈妈做错了,妈妈给你道歉,妈妈会等待你接受的状态。可是这种状态太经不起推敲,只要一个回合的较量就溃败了。其实我当时的需求就是你必须做这件事,而事实上,道理无数,可能我没有处理好过程,最终的结果也就是你顺顺利利的打针。妞妞经过多次的敌我斗争经验之后,那种反弹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可以在瞬间激怒我,可以毫不费力的直达我的底线,没准她的潜意识在偷笑,哼哼,看你在我的凌厉攻势下投降不投降?
我记得妞五岁时有一次咳嗽需要雾化,妞妞无法接受那个味道,坚决不配合,所有办法都用尽之后,我是大打出手。回想那一次,我真的疯了。妞妞哭的很惨,但是她对于打骂和被迫接受之间的联系完全没有认识。只知道,妈妈生气了,妈妈很生气。后来,雾化最终还是没有做。这是她对于治疗抵触最深的记忆吧。她从小很少生病,打预防针已经是最大的考验,打过一次小针,还是大夫按住完成了。我一直处在犹豫着坚持的状态,都能把大夫逼急了,这也是一种能耐,呵呵。后来,提到治疗,吃药勉强还可,打针,抽血,只要提起,已经怕得要命了。
在这件事情上,我是不断自责。当然也一直在想对策。比如听了苏老师的建议,在家里跟妞妞做打针的游戏。这一次打针之前,我自己还是很紧张的,提前让老公给孩子做工作,妞妞表面上很放松的接受了这件事。在我们昨天去打针的路上,她的状态也很放松,虽然问了几个关于打针的问题,但是没有提到我很害怕。我跟滴滴司机聊天的过程里,也貌似随意的提到打针的必要性。我心里在想,你这么大了,该懂事了。结果,随着诊所的接近,她的紧张又一点点的被唤起了。
打针的人好多,从屋里排到了院子,蜿蜒排了很长的队伍。天很冷,风很大,妞妞的小脸都冻青了。我犹豫着是不是先让她进入暖和,怕冻着她,又怕里面的打针影响她。结果她自己进去看看又出来了。等待时,自己来回转,看起来因为等待还有了不耐烦,希望快点轮到自己。结果终于进到打针的屋子,她的恐惧按钮正式被触发了。
那么多人的队伍里,她一下子跑掉了。我没办法,只好追出来,幸好对已经排好队。感觉到怀里的妞妞瑟缩着,真的好怕。我就在她耳边说,打针多么疼你也知道,我等着你自己做好准备。可是她站在那里半天也不脱衣服,大夫说了,你抓紧时间啊,只能给你两分钟的准备。这下不得了,她又一次不管不顾的跑出去。
那时候我真的很崩溃,追上跑走的妞妞,说,你不能出这个门,不然我是不会追你的,我现在看着你自己回来!妞妞就蹲在诊所的铁栅栏门口。我无助的给老公打电话,我说,学习再多也没用,我现在要疯掉了。幸好这样说,幸好老公淡定,他说,打电话给妞妞,妞妞接了电话,嗯嗯,但是仍然说害怕。我看到老公对妞妞劝说也无效,就把电话挂掉了。打起精神,开始新的战斗。
妞妞,我知道你很害怕,我可以抱抱你。不让抱。现在是必须打针的,你有两个选择,一是哭着喊着我把你拖进去按着打针,二是把手给我,我拉着你的手进去。妞妞斜眼看我,那你跟大夫说轻一点。我说,好。于是,不情不愿的被我拉着走近打针的屋子。我说,打针的时候,如果肌肉紧张就会很疼,如果放松了,几秒钟的事。进去了,又问她,你是愿意我在旁边陪你,还是自己跟大夫打?大夫的问题是,你愿意妈妈抱着你,还是你自己来?可能这个问题激起了妞妞一部分自主独立的意识,连外衣也不用我帮忙脱,把我赶走了。等我再从边上偷看时,打针已经结束了。妞妞正轻松的按着针眼跟大夫聊些什么。大夫说,看来你的工作还挺有效果。我苦笑,看到自己的面子摔了一地。
问妞妞,什么感觉?这时候,妞开始很自豪的说她的心理理论。原来之前的所有话都听见了,就是克服不了那个恐惧啊。而妈妈的陪伴,更加助长了这种恐惧的表现力。我想起来以前看过的一个电影,父亲趴在梯子上跟女儿说,你真的要下来了。
其实,我始终认为,让孩子接受事实很重要。昨天妞的打针,又让我看到,让孩子接受父母的真实感受,父母的坚决的决定一样重要。在哪里,都需要一致性沟通。
当然,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处理。分寸的掌握还在于彼此的了解,感受。做孩子的盟友,而不是对立面,是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吧。
回顾这件事,在当时,我是很为顺利打针得意的,但是后来的反思过程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我觉得当时没有用情绪跟孩子说话,只是跟老公的电话里表达了自己的情绪,状态,可能这个表达让我没有在孩子面前失控,但是其实隐形的情绪积累一定带给孩子一些感受,可能这些感受才是真正影响孩子的。
孩子的恐惧心理需要突破,这时候,大人是需要推一把的,什么样的时机,怎样的方式才是最好的?到底存在不存在完全的顺理成章?
关于情绪的归属,事件的归属问题,到底是开始就做好了分离,还是逐渐地让孩子感受分离?还是只能在矛盾中逐步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