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读书影视联合征文【文心光影】
两年前的夏天,我发现了《长安的荔枝》,封面让我一见钟情,正巧它的作者是马伯庸,那段故事简介又让人能产生阅读兴趣——很高兴,我和远道而来的“荔枝”不期而遇了。年少时,我偏爱荔枝的味道,长大后却不明原因地好多年没吃过鲜荔枝了,它似乎是被我遗忘了。而这场意外的重逢里,并不需要我的嗅觉和味觉,可荔枝的香气和熟悉的味道依旧从久远的记忆里被挖了出来,伴着一个让人欲罢不能,倍感亲切又心系牵挂的故事,并且在别人的故事里,为自己找到了一些启发。
这本精巧可爱的书,我把它托在手心,毫不费劲,非常友好,这是一本书阅读体验的第一道关,是我很在意的。而整个故事的情节不难跟进,文字很流畅,没有拗口的表达,也不需要其他背景资料的拓展阅读——单单只是一个刚背上了房贷的职场倒霉蛋被迫接手了从岭南运鲜荔枝回长安这个“大项目”,如升级打怪兽一般步步进阶。整个小说基调不哀伤,每个转折里都藏着“继续奋斗下去”的乐观和力量。
故事开启时,李善德刚买下新居,又签下"香积贷”——他原本只是一个踏实工作,努力改善一家人生活的中年男子。谁料那个击鼓传递的“烫手山芋”被预谋到他手上后,鼓声就不再响起。好巧不巧,那份来自职场的“发展与肯定”恰恰和他经济上的“压力山大”衔接地严丝合缝,直接导致他被多重惊喜冲昏了头脑,草率签字,落入“圈套”。可是又如何能怪他?卑微的小人物,内心谁不会期盼自己迎来转运的那一刻?
可是转运荔枝鲜,哪里是“转运”,分明是“厄运”的开启。那张写着“煎”字并盖住了“鲜”字的贴黄掉下的时刻,李善德一定是看到了自己的末日,纯善如他,一点儿也没有预想到职场的暗算降临到他头上。他这一整天如过山车一般,人生的轨迹从“安居乐业”转瞬间来到下滑道,并即将以失控的速度和方向,驶入黑洞里去。读到这里时,我停下来觉察自己的内心想法,若是我被迫接到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将如何抉择?我似乎不如李善德那般勇敢——他带着死也要瞑目的决心,启程去岭南了,他接纳了这个任务!他选择了让死亡成为失败的结局,而不是逃避的结果!
接下去的故事就在山高水远,气候恶劣的荒蛮之地岭南继续。李善德应对当地懒散又奸诈的官员时,拿出了同归于尽的决心,得到了通行符牒;他对荔枝园的侗人们是友善和谦和的,虚心学到了荔枝的生长规律和保鲜方式;他给予结识的胡商信任,得到双层瓮这个关键的储存荔枝的容器,以及后期胡商的资金投入;他把林邑奴当朋友,换回了对方牺牲自己而救他于虎口的生存机会……这一切看似是他以“荔枝使”这个身份获得的进展,实则都是他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征服而来。
即便得到了多方位的支撑,他依然相信“实践”和数据,而不把希望只寄托于“运气”。关于他做的三次转运鲜荔枝的试验,是书中的重头部分,非常精彩和缜密。李善德不善算计,可是精于计算,他算得出各种路线的距离和车马船只耗用的时间及费用,他可以测试双层瓮里的荔枝保鲜期以及挂在枝头被连着枝干运送的未成熟荔枝的转色期,他根据地势不同,计算出各地冰块的需求量,他可以倒推出在哪里设置换马的驿站更合适……这个被包裹在层层迷雾里的“荔枝鲜”,在他的努力和运筹帷幄下,如拨云见日一般,日渐明朗起来。众人都看到了李善德成功的曙光和生的希望!这也印证了杜甫和他提起的那个老兵的觉悟——“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李善德的坚韧在于他不止“一搏”,他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尝试,调整策略,总结经验,把所有的潜力挖掘到极致。
可是每一件事情的成功,有推力,也就会有阻力。李善德靠自己的勤苦坚持、所学知识和积攒的人脉让转运鲜荔枝这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变得可以实现,他把来自大自然的阻碍一一排除。却有一部分人不希望鲜荔枝安然到达长安——他们内心都有自私自利的缘由;为此甚至要暗杀李善德。还有一些人想要半路上截取转运荔枝的功劳。这些人为的屏障,成为了比荔枝保鲜更难解决的难题。而李善德还是那个小人物,依旧如棋子一般,他是务实派,勾心斗角,暗算阴谋,他都不会。所以他阻止不了莫名增加的荔枝需求,只能眼看几百棵荔枝树被砍下枝干,侗人几乎要失去荔枝园,失去依靠,他自责自己的良心上有了污点;他阻止不了胡商被举报被驱赶,他只能被胡商误解,失去了双层瓮,也再没有自辩的机会;他回京讨要转运荔枝的费用,又被当作皮球踢来踢去;他认真总结整理陈述的运送方案差点被恶人窃取;而最后支撑他完成了“长安的荔枝”项目的是那个为了达到一己私利的右相;忙碌奔走了四个月的李善德没觉得自己委屈,却为侗人们喊屈,为被压榨的百姓发声,指责高官的贪婪和无情。最后,戴着一身“罪名”,被惩罚的李善德带着家人在岭南安下了家。
这个故事背后有一些历史背景,我没有特别关注。我只是从头至尾都很佩服李善德的勇气担当和执行能力。他时刻保持清醒和自省,努力像保持荔枝的新鲜一样,保持自己内心不被腐蚀。
当然,李善德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签字领任务时,没有检查全文,没有发现贴黄,这是有些“自作自受”的;他和胡商达成了私下买卖通行符牒,一方面为自己谋得了试验费用,却也成了他人把柄,失去双层瓮的隐患。他低调做人,却“高调”做事,为了转运项目的顺利进行,调动各方人员和物资,难免被人背后扭曲意图……
可是,要完成一项重要任务,是一个多么庞大的体系,是多么磨人的过程。一个中年男子顾此失彼,就这样被熬白了头发,熬尽了精力。
李善德的结局算是喜还是悲呢?荔枝鲜的任务完成了,但却和他没有了关联,他没得到半点功劳,只有一篮酸涩的果子。这似乎不是一个成功案例的标准答案。是哪里出了错?他不应该全力以赴研究出转运荔枝的方法和路线吗?他不应该责骂高官吗?他不应该出发去岭南吗?可是不出发,怎么知道自己的内在有多大能量呢?没有这一路“徒劳的付出”,一家人怎能在岭南拥有吃不完的荔枝呢?
那么“荔枝使”让李善德转了运气了吗?就看李善德全家在岭南不急不躁,悠然从容,没有被历史的起伏所伤,那就是“转运”了!
最近,我又读了一遍这个故事,依然被他锲而不舍的三次试验所打动,他的许多处境,和当今的职场打工人们有太多的相似。比如那些不得已而认领的任务;那寻求帮助收集讯息时吃到的闭门羹;那一个人圈圈画画,像陀螺一样,在迷宫打转的时间;当一切有了眉目,又围来一圈分不清真心还是假意的关切……所以,这个故事反复读,都是像在读自己的经历似的,连李善德画出的表格都似曾相见。
其实又何止是职场,生活里的“被迫”也会随时降临,甚至都不给人转身逃避的机会。我想起那年夏天的我,站在巨大如山的问题面前,把自己看作蚂蚁一般渺小和无力,却又天天只会忧虑那座虚假的大山会轰然倒下,把我压垮。好比李善德一开始选择的是在长安一边哀怨一边等死一般。幸亏他出发了,幸亏我也及时懂得了出发,才有可能找出那一条可以“转运”的路!
路途遥远,万般艰难,但起码也要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