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有一种精神能让人冲破一切阻滞,那就是豁出命去守护我们所珍视的东西。
最近阅读了《长安的荔枝》,一个古装版的职场小说。小说刻画了一个苦哈哈的房奴-李善德。他为了能在长安城里买房,不得不背负巨债,心想着搞点差事弄点外财可以还房贷。于是乎顺理成章的被同僚们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了圣人指派的荔枝使。表面上看是一步登天。实则是被众人用阴招送上了去岭南的路途,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皇帝递送新鲜荔枝。
一字之差的“荔枝鲜”与“荔枝煎”
李善德为了还房贷,到上林署领了个差使,说是内廷采办荔枝煎,让李善德做使职。李善德一时兴奋不已,以为同僚们讲义气,公推他来做这个荔枝使。头晕目眩的敬了一圈酒,离开皇城。路上摔一跤,文牒掉到地上,才发现原来荔枝煎的煎字是“贴黄”,且没有押缝钤印。(贴黄:一种书办常见之物,书吏在撰写文牒时难免错写漏写,便剪出一小块同色同质的纸片,贴在错谬处。)荔枝煎瞬间变成了荔枝鲜,这荔枝的物性,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绝无可能从五千里外的岭南把新鲜荔枝运到长安。这时李善德才彻底醒悟,是众人合议,故意把“鲜”贴黄成“煎”,把他给推上了断头台。这不是什么肥差,而是一道催命符。
一个老兵的励志故事
正当李善德准备与妻子离婚,在其死后可规避债务之即,却偶遇了杜甫,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杜甫年轻时也曾想在长安闯出名堂,报效国家。但无奈时运不济,陷入绝望,随便找了一个坟堆,打算朽死在长安城,这时遇到一个守坟的老兵,老兵跟杜甫聊了起来,讲到有一天,老兵在战场上杀敌,眼看要被对方杀死,突然发起狠来,用牙咬掉了敌人脸上一块肉,这才侥幸反杀。这时杜甫突然明白既然身临绝境退无可能,何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希望。最后老兵凭借这样的信念,练习刀术与骑术,百战幸存,安然回到长安。杜甫听后深受震动,振奋精神,写出了《三大礼赋》,因此获得皇帝青睐,也清晰了自己创作的方向。这个故事让原本绝望的李善德有了退无可退,便向前拼死一搏的决心,决定去岭南走一趟。
思考与试验:荔枝转运的极限在哪里?
从京城到岭南的漫长旅途中,李善德一直在思考一件事:荔枝转运的极限在哪里?为了得出这个结论,他决定做一次试验。试验原理就是延缓荔枝变质的时间,以及提高转运速度。他用一种双层瓮,先将荔枝用盐水洗过,放入内层,坛口密封;然后在外层注入冷水,每半日更换一次,可以让瓮内温度不致太热。他在胡商苏谅的资金协助下,种荔枝的侗女阿僮帮助下,购置了近百匹马,雇了几十名骑手,分作四队从四条路同时出发。第一支走梅关道,走虔州、鄂州、随州、与自己来岭南时路一致,第二支走西京道,这是一条东汉时修建的古道,自乳源至郴州、衡州、潭州而至江陵,是直线距离最近的一条;第三支也走梅关道,但过江之后,直线北进至宿州,加入大唐的江淮漕运路线,沿汴河、黄河、洛水至京城;第四支则直接登舟,由珠江入溱水、浈水,过梅关而入赣水,至长江上溯至汉水、襄州,再转运陆运走商州道。第一次试验的结论是:双层瓮能有效抑制荔枝变质,四路人马携带的荔枝,都在第四天晚上或第五天一早味变,这就是荔枝保鲜的极限。而在这段时间,最出色的队伍也只完成了不到一半的路程。李善德不死心,决定再试一次。针对路线和转运方式进行了调整,分两路人马,携带半熟的青荔枝,就走梅关道和西京道的路线。第二次的试验结果是:荔枝变味的时间延长了半日,两路马队比上次多跑了两百里。
二次的试验数据表明:五天三千里是极限。
第三次试验:分枝植瓮之法
李善德再次濒临失败。他不甘心,心想既然提速到了极限,那就从荔枝保鲜方面再想办法。李善德把这段时间能想到的所有办法,都整合到了一块,命名为“分枝植瓮之法”。每一匹马上,只挂一个双层瓮。内瓮培着松软的肥土,外层灌入清水。但每一个瓮的水土比例不尽相同,然后从过壳的荔枝树枝条上截下约莫三尺长的分杈,尾端斜切,露出一半茎脉 ,直接扎入瓮中。在分枝的上端伸出三条细枝,上面挂着约莫二十枚半青荔枝。用上好的麻藤编了五个罩筐,从上面套住树冠。这样既可以防止荔枝在途中脱落,也能透气透水,让荔树苟活。这一次李善德跟着试验马队一路前进。在第三次试验里,李善德根据前两次的经验,对路线进行了微调。转运队出发时走梅关道,但在抵达吉州之后,将不再继续北上抚州、洪州,而转向西北方向,直奔潭州,转到西京道。这样既避开了潭州和衡州之间的水泽地带,也可以比梅关道节约四五百里路。这条路的水陆全程是四千六百里。五瓮荔枝的枝条,从第四天开始相继枯萎,坚持最久的一瓮是第七天。按照预案,立刻把荔枝摘下来,换用之前的盐洗隔水之法,继续前进。之前的测试结果证明,摘下来的荔枝最多坚持四天新鲜度,那么用“盐洗隔水之法”和“分枝植瓮之法”,一共能争取到了十一天时间。
在李善德不懈坚持的试验、细密周致的计算下,这一份新鲜荔枝的转运之法设计形成了…………
功过相抵,告别似锦繁华。
做官之道: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回到长安,李善德把荔枝转运法形成文卷后,先后跑了户部、户房、太府寺和兵部,但无奈四处碰壁,敷衍塞责。转了一圈,遇到了一个宫市副使,名唤鱼朝恩,给他提了个转运费用的建议,还把文卷要了去。这下功劳成别人的了。正当绝望之即,在一枚写了“冯元一”三个字的竹质名刺引导下,见到了卫国公杨国忠-当今贵妃的族兄。李善德为保住职位,又怕鱼朝恩抢了自己的差使,只得把转运法献给杨国忠。杨国忠为了讨好皇帝和贵妃,就赐了一块刻着“国忠”二字的银牌给李善德,方便他在朝中办事。李善德凭着这块银牌一切安排妥当,亲自赶去岭南。这一次从岭南到长安的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由于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最终抵达长安的,只有两坛。荔枝在限定的时间窗口顺利运到长安,对于李善德来说本是大功一件。但他在运输途中,却发现了杨国忠利用这次运输荔枝,向各地驿站和驿站附近的农户收缴荔枝钱,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愤怒之下与杨国忠当场对质,为民直言得罪了这位右相,遭到各部弹劾。就在等待判决之即,却被一名宦官高力士(原姓冯,籍贯岭南潘州人)巧妙的救下了。最终被判全家流放岭南。在长安的同僚们看来,这比死还痛苦,放着长安京城的清福不享,去到瘴气弥漫的鬼地方。但李善德却很淡定。卖了长安城的宅子,带着夫人孩子平静的离开了。
繁华过后终寂寥,十八年了,他在长安为了生计奔走,其实并不开心,现如今,终可以坚持自己的本心,从一个刀笔吏变成一个荔枝老农,过着安静、平淡的田园生活。
所以说,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历史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