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街上,远远近近,都是人。
年轻的男女,或牵手,或拥抱。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十多年前,自己也是这样。鲜花,巧克力,甜言蜜语。以为这些东西,总能代表着些什么。感觉或是感情。
那时任性,总爱闹脾气。哭鼻子或是不理人,到头来难受的,总归是自己更多一些。
经济拮据时,叫一碗阳春面,两人分着吃,也觉着满足。甚至浪漫。那样年龄的女孩子,总是天真地以为,同辛共苦和相濡以沫,更甚共享荣华和富贵。
记得那一年的情人节,天还飘着纷纷扬扬的雪。
为了送他一件像样的夹克,她偷着在快餐店里做兼职。
端茶。倒水。抹桌子。洗碗筷。倒垃圾。骑着自行车送四面八方的外卖。整整一个月的午休时间,才得一百八十元。
清晰地记得,这是她花钱最奢侈的一次。积攒半年多的稿费,还有那一个月的兼职,三百七十元,换来那一件品牌的夹克。
漫步在校园的小径上,撑着小花伞,挽着手,雪一片一片落下来——世界那么的妖娆美丽。
每到月底,他总约她去看电影。
学校多媒体教室的电影,音响效果一向不太好。不过看在才一元钱门票的份上,也就不好去计较些什么了。
教室不小,人却偏偏坐得满满的。还好都懂规矩,氛围不算太差。
一杯奶茶,一小桶爆米花。他总舍不得吃。让他喝,他说不渴。催他吃,他说不是很喜欢。她全都明白,心里明镜似的却不忍心去戳穿。
如今,除了白开水,只爱咖啡。
自己煮的咖啡,只加奶精,从不加糖。后来,在进口超市发现一种落基山的棉花糖,小颗粒的彩色。心情抑郁时,便往咖啡里抓几颗。
大学毕业后,再没喝过奶茶。每次去电影院,也不再买爆米花。
甚至当年看过的电影,也再是不能翻看。
他说,他是地球,她是太阳,地球永远围着太阳转。
可是,毕业那一年,他去了更北方的城市。只说,等他,等他稳定了,就来接她。
一直等。一直等。花儿开了一遍又一遍。南飞的燕子换了一拨又一拨。等到他买了房子,等到他娶了妻子,等到他生了孩子......
她生来便是极其骄傲的人。怎可叫他人看轻?拼了命的工作。熬夜,方便面,咖啡。像机器人一样战斗着。
没几年,自己一个人买了房子,车子。
近几年,总是不停地行走。有时候一群人,有时候一个人。
也遇到过几个不错的男人。言行举止得体。不抽烟。不赌博。积极,阳光。也体贴。
“凑合着一起过日子”?这终究只是个笑话。于她而言。
“感觉”,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心灵体验。它若不出现,你便不能强求。
一本“圣经”,一架“单反”。从这里出发,从那里回来。如此循环。
本来,那一群基督教朋友,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是有邀请她一起去乡下小住的。因念着“清静”,婉拒了。
冰冷的风,隔三差五刮来。重新整理了围脖,又撩整齐几根凌乱的发丝。衣兜里的手机没电了,发着“嘀嘀嘀”的声音提示。
头顶的天空里,五彩斑斓的烟花相继绽放开来。这元宵。这情人节。这车水马龙的热闹。终究都是别人的
与自己无关。
14年情人节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