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怕学诗歌,怕读不出老师要我感受的东西;更怕教诗歌,怕把学生读出的感受讲丢了。在上一学期不知道哪个时刻,有了点小启发,但很朦胧。今天下午的课,学习比利时诗人莫利斯·卡列姆的儿童诗——《我学写字》,更加清晰了一点。
这首诗特别简单,学生只需稍加诵读就可读出诗句的意思,全篇都透露出了“联想法”。这个诗人也真是高明,用一首小诗给孩子介绍了可以用联想法学习生字(识字方法),也通过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告诉了孩子们“联想”在写话中的妙用。为了用好“联想”,我早早就选择好了导入方式。
在一年级时,我和孩子们学习了好多的甲骨文,也大致了解了一些汉字的演变过程。在导入时,我带着孩子回忆了一些简单的甲骨文,这时孩子的兴趣并不高,炒剩饭当然没意思了。那就让甲骨文动起来,再配上网络语言解说,当孩子看到“男神、女神、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两眼放光,手舞足蹈。由动起来的甲骨文引入识字方法,孩子的兴趣被激发了。趁着兴奋劲儿先把难读难认的生字词解决了。然后我们按小结学习,先读,读中思考两个问题:1、“我”学习了什么字?2、“我”学这个字的时候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这些问题解决了,开始闭眼想象画面;再定格在你最后想象的画面上,试着背诵这一小节。按照这个套路,孩子们迅速学完了整首诗歌,我心中的重点来了。
我问孩子这个小朋友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生字的。有一个孩子率先说出了答案,心中甚是高兴。简单解释了“联想”,孩子是迷糊的。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大海”,并说:“如果你要学习"大海",你首先想到了什么?“孩子说的个个漂亮。“孩子们,这就是你们的联想。”我们又练习了几个生字词,我是真佩服孩子的想象力,既合理又出彩。练习完说话就该写了,我让孩子就用“大海”开始写第一小节。有一小部分孩子奋笔疾书,有一大部分孩子抓耳挠腮,转了一圈,原来是诗歌的格式难住了他们。迅速又讲解了一遍诗歌格式,有一部分开始动笔了,但还是有没听懂的,我告诉他们你怎么想的就怎么写,等我走到你身边,我告诉你格式如何写,只听到有孩子长长出了一口气。然后让几个已经完成第一小节的孩子朗读了自己的作品,我们班一个作文老大难的孩子站起来读了他创作的,惊艳四座,更多孩子打开了思路。感觉孩子有点进入状态的时候,我轻轻地说:“记住老师说的话,你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你写的就是作文的标准答案。静下心来,把你想说的都写出来,每一位作家都是像你们现在这样创作的,一定要静下心来。
孩子们是专心致志地写,我随机指导诗歌格式(有已经写了很多,但格式错了,没让他们擦了重写),这种感觉真好。再抬头的时候,还有不到15分钟放学,生字还没讲完,我让孩子停止了创作,说:“同学们,我们趁这会儿把生字学完。”话音刚落,孩子们都表示不愿意,想继续写。我当即保证用最快的时间把生字讲完,剩余的时间都留给你们创作,这才得以完成生字学习。在学完的那一刻,孩子齐刷刷地低下头又开始了。那一刻,我知道我错了,我应该让你们一直创作,不应为了几个生字打断你们的思路。不一会儿,放学铃声响了,第一次听见孩子们说怎么这么快就放学了。我是心花怒放呀。
让孩子收拾书包的空挡儿,只见几个同学,拿着作文本直冲台前,“老师,你看看我写的咋样?”我大致看了看,真佩服了,孩子的潜力是真大。这也是第一次孩子主动把写话分享给我看,在他们心里肯定觉得自己写的超棒才会拿来与我分享,要感动哭了。
细细想来,孩子这次能写,愿意写,也只是开头气氛起的好,中间精力消耗少,留下创作时间多(应该更多一些)。孩子真的都是一首诗,诗读诗,诗写诗,都是那么纯粹自然。
在看到孩子们埋头创作,听到铅笔沙沙作响,感受到满教室的思想流动,我是那么享受,这大概就是戴建荣老师为什么在听孩子们背《敕勒歌》时流下眼泪的原因吧。这一刻,我尝到了身为教者的甜,孩子们尝到了学习的甜。
多想时时尝到这个甜,多想时时给予他们甜,一切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