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4写写《曾国藩传》读后感
01
从上周开始就每天读这本出自复旦大学博士毕业的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一本共计386页那么厚的书在十天左右才能被我细细“啃完”!
一看app上的记录,我总共花了20小时在细细“啃”这本书,划线笔记有30处。
02
看完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
①、作者接地气又实在的语言描述仿佛把曾国藩写“活”了,非常栩栩如生!
②、原来以前大学时期所学的《毛泽东理论概述》和曾国藩生平所运用和总结的理念、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③、关于曾国藩一生的经历,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头悬梁、锥刺股”式的为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还有进入翰林院后如何严于律己、保持“出淤泥而不染”之骨气;
也不仅是面对太平天国的挑衅,他不得不由文臣转变为0基础的组建湘军的指挥官(而恰恰是这支由湖南农民百姓组成的湘军,不是以日、月为单位而是以年为单位来作战;经过了约10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太平天国,挽救清朝政府一命)。
还有后来因为清朝皇帝的昏庸无能迫使他和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为了尽职尽责而多番与洋人正面斡旋。
03
④、通过曾国藩的一生,我们能得知清朝廷在道光和咸丰这两个皇帝在位时已如一部重要零部件已严重生锈快掉落的破旧“老爷车”,尽管还能艰难地前行,但也只能摇摇晃晃、如老人行走那样步履蹒跚。
⑤、曾国藩一生留下了很多日记和家书。
我们先说说关于他的日记。
首先肯定的是他是一位非常自律的人!他不仅有非常坚定的意志,而且还有非常强大的心理调节能力和重头再来的干劲。
年轻时的他虽然后来也顺利通过了科举考试而实现阶层的跨越,但他心里很清楚自己出身平平、资质平平、考了三次才真正“逆袭”。因此他深知自己必须要刻苦,勤能补拙,因此他要求自己每天要写反省日记。
我们再说说关于他的家书。
他是家长的第一个孩子,也是长子。家里有四个弟弟和四个妹妹。
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里有他的父亲,所以曾国藩和他父亲算是“挤独木桥”的两届战友了!出乎意料的是他父亲在第二次科举考试就榜上提名了,而他却又只能再来一次。
曾国藩的家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仅对于老曾家族而言,更是对中国近代史和儒家文化思想的传承和研究而言,的确宝贵!
他的家书里虽然描述的多是他的近况如何、他解答家人的问题、给家人的建议之类,但能让我们感受到他将家与国都怀揣心中、那种孝与忠都兼顾的那份热忱、认真!
⑥、当读到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我越来越佩服曾国藩!
他的那种临危不乱、睿智和善于反思以及对门生李鸿章的悉心指导,他爱才、惜才还有不计前嫌助胡林翼走出困境的豁达心胸真的是世间罕有!
⑦、人们提起曾国藩,一般认为他一生做了两件大事:平定太平天国和兴起洋务运动。其实除此之外,曾国藩一生致力的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培养人才。
作者张宏杰老师提到,晚清政治环境压抑,人才凋敝已极。龚自珍曾仰天长叹:“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咸丰刚刚登基时,曾国藩上的《应诏陈言疏》就指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
曾国藩一生对人才问题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天下兴衰的关键:“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并说善于审视国运的人,“睹贤者在位,则卜其将兴;见冗员浮杂,则知其将替”。
因此选拔、培养人才是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
“粤、捻内扰,英、俄外伺,非得忍辱负重之器数十人,恐难挽回时局也。”
作者认为,曾国藩还有一个颇为“唯心主义”的观点。曾国藩觉得,在中国社会,整个风气都受居于高位的少数几个核心人物心性品行的影响,换句话说,社会风气的厚薄全由一二人之倡导而成。
“此一二人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余谓气节者,亦一二贤臣倡之,渐乃成为风气。”
因此在镇压太平天国、兴起洋务运动的同时,曾国藩还致力于培养“正人”,以为“种子”,来挽回天下颓风。
他对胡林翼说:“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即咸丰四年寄公缄中种火之说也。”
“若能引出一班正人,倡成一时风气,则侍与公所借以图报国者也。”
他在家书中也说,“引用一班能耐劳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
因此曾国藩一生为人才培养事业倾注了大量心力。
04
我读完了这本《曾国藩传》后感觉还不太过瘾,是有点意犹未尽之感!
于是今天趁着短假期刚开始,我就继续找第二本关于曾国藩的书来看了,当然,这第二本书还是出自于张宏杰老师之手。
最后总结一下,无论我们出身贫寒还是富贵、无论目前过得辛苦还是轻松、无论我们的目标远大还是微小,读完《曾国藩传》之后会刷新我们的想法、会充盈我们的心灵、会带着我们往多角度全面地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