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因势力导而存郑于危难,触龙循循善诱而救赵于水火。这就是沟通的艺术。
《论语》有曰: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说话看似简单,不同的人表达出来的意思,却有天壤之别。当面对别人的批评时,我们会条件反射地进行反驳、申辩或退缩。然而,这样的行为无疑在双方间筑起一面敌对的墙。
也许,有人会说,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那么,如何打破自身的条件反射,不再冲动的反驳呢?对于这方面的技巧,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里提出四点技巧,教我们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与对方建立良好的联系。
马歇尔.卢森堡,是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他有着50多年的实践经验,不仅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还帮助解决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
《非暴力沟通》详细的阐述非暴力沟通,需要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非暴力沟通被用来协调各个层面的争论和冲突。接下来,我将对这四点内容一一进行解说。
一、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观察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很多时候,我们是很难对事物保持客观的态度,而不对其做任何评论。一旦我们对事物做评价,意味着我们站在主观的立场对待事物,不在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观察的目的是提醒自己保持对事物客观的态度,而不再是主观的进行评判。那么,哪些是主观的评判,又该如何区分观察和评判呢?
《非暴力沟通》提出评判的四种类型,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虽然不同程度上,它们满足了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也被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对区分观察和评论,马歇尔.卢森堡表述非暴力沟通是动态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以下表格,列举如何区分观察和评判。
二、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感受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
感受是由客观外界事物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需要注意感受与想法的区别:
想法:我觉得我钢琴弹得不好。
感受:作为钢琴演奏者,我有些失落。
三、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需要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四种心理活动:
· 责备自己;
· 职责他人;
·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出的错。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于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和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
这时候,我们会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我们应该回归自我,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必要的时候,向别人提出要求。
四、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请求
在中国人的沟通方式里,我们倾向于委婉的表述自己请求,更多时候是点到为止,剩下的任凭对方去领悟。实际上,这种表达方式常常不能正确的表达内心的想法。毕竟,别人不是你肚子里面的蛔虫
要想使对方明确知道你的请求,首先是在表达上,借助具体的语言,提出请求。接着是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只有把自己想要的请求讲得越清楚,才越有可能得到回应。
有的时候,我们表述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那我们就需要得到对方的反馈。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出请求的时候,我们得清楚的表达我们没有强人所难,这样做是避免对方误以为,我们提出的是命令而非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非暴力沟通除了以上四个要素之外,我们用心倾听、学会表达愤怒、表达感激、找到生活的热情。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
当我们与他人沟通时,学会把关注点放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上面。也许,开始的时候会比较难,反驳的想法常常跑出来,一旦学会多次暗示自己,养成习惯后,这便是一劳永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