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关于网球运动员的研究,里面写道两位前网球世界冠军(一男一女),他们都有很高的接发球成功率以及很高的回球质量。作者说道其实网球从发球到接发球的时间只有0.4-0.5秒,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运动员首先看到对手发球,然后预判网球的落点同时准备回击球,最后做出回击。调查结果显示普通人和世界冠军对于发球的视觉反应时间是基本相同的为0.2秒,但是普通人和世界冠军在于预判与回击球的准备时间上相差却特别大。由于世界冠军经过严格训练,他们挥动球拍的时间只需要0.1秒钟,所以在此之前他们有0.2秒的时间去准备回击。正是这短短的0.2秒的时间让他们能够比其他人观察更多的东西,同时做更多的准备,然后在最后的0.1秒做出当时来说基本是最好的决定。作者调查其它的运动,比如击剑、棒球等都很类似。
回想自己的经历,之前在公司的时候有乒乓球台子,大家都比较业余,但是我初中的时候疯玩过一段时间,所以相对其他人来讲要打的更好一些。每次很大家对打的时候感觉都比较轻松,同时很多时候我都会观察对手在什么位置,然后在挥动球拍的那一刻做出选择去将球打到什么位置。当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的实现,但是很多时候都是游刃有余的。当然我们都是业余水平,大家也不要纠结于这些。我想表达的就是最后挥拍前的准备作用远远大于挥拍的动作,当然前提是挥拍的动作对于你来说已经熟练于心。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我们平时的工作,我们经常会有需要自己做决定或者汇报、演讲的时候。但是相对于决定、汇报和演讲所花费的时间来讲,我们前期的准备工作花费的时间应该是更多的。我们需要调研相关的内容,然后对内容进行整理,最后总结出我们自己的内容,最后再去美化或者分析,忠于我们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或者演讲稿、汇报资料等等。当然,并不是每一次的结果都是特别完美的,但是相对来讲,如果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整理、修改,最终的结果基本都会满足我们的预期。再比如工程施工之前难道我们不需要提前规划好施工流程吗?在规划施工流程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调研施工地的环境、施工需求人数、施工成本等等。如果一切都准备的很好,我想施工过程基本不会有太大问题。
进来AI算法都比较流行,比如大家都很熟悉人脸识别,不论是手机解锁亦或是微信、支付宝等软件,目前都可以做人脸识别。其实人脸识别的流程和人们做决策的流程基本一致,首先采集图像,然后在AI算法里面进行一些列的处理,最后根据处理的数据结果去进行匹配,选择正确或者不正确。最后的判断的时候只是一个比较或者筛选,更多的内容是在AI算法里面,同时耗费时间最多的也是在这里。
俗话说“好饭不怕晚”,大家在做出决策的时候都是非常快速的,但是希望大家在决策前的准备能够尽可能的多花时间。要相信有的时候慢即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