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校内已经没有什么人在走动了,每日队伍最大的就剩跑操的国防生了,因为是国防生大队的副大队长,我留下来带队训练。晚上校长发来消息:“何时放假”,看看我身上的军装和熟悉的宿舍,恍然,我已经从高中毕业三年了。
一月二十八日,十个小时的火车,回到家中已经是傍晚。休息一天,三十日下午回到了熟悉又陌生的母校。被门卫拦下来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早已不是学校的学生了。如此便只好给校长打电话,门卫才愿意放我进去。敲门进入办公室,还有一名老师在与校长谈事情,我便在一旁安静等候。细听之下,原来是商讨高三年级学期末总结大会的事情,想来此时一轮复习应该已经结束了吧,距高考又只剩百余日了。老师走后便与校长寒暄起来——学习怎么样?女朋友怎么样?考不考研?毕业分配到哪里?诸如此类,内容和每家过年亲戚问的都一样。拿出为校长准备的礼装甲等老白汾,这是学生实习得的奖励,总共两瓶,一瓶留给父亲,一瓶留给校长您。推辞之后,校长还是开心地收下了。我们又聊了一会儿,因为有年级组会议我便离开了办公室去寻我的老师。
到教学组办公室之后,空无一人,现在还是上课时间。沿着教室巡视一圈,比我们那时,墙上多了很多名校的简介。走到廊道的尽头,看到老师在上课,一回头,老师也看到了我,放下粉笔,出来把我安排到教研组办公室便等候便继续上课。不到十分钟下课铃声便响了,老师回到办公室后说:“我和学生说你们人大的那个学长来了,大家都会心的点点头,发出拉长的‘奥’的声音。”几分钟后,老师邀请我去班里和学生们聊一聊,然后也去参加年级组会议了。
我进入了438班,第一排坐着我给补过课的学生,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还是这些学生,他们刚刚进校军训的时候我来过,高二寒假家长会的时候我还来过,现在是高三即将百日冲刺了,我又来了。这一届学生和我们那届基本是一套教师班子,教过我的老师也教了他们三年,在他们上一届的学长学姐中也是我回来最多,学生对我的印象也最深,所以聊起来我们并不陌生。
除宣讲资助政策与人民大学本身,我聊的更多的是另一个问题——大学之后?高三的你们眼前最近的是大学,一百余日之后的一次考试,你们将会被分流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阶层。那么对你们来说到底什么是高考,什么是大学?怎样的答案才能让你们从压力与焦虑中解脱,回归自然与平静。
何为高考?在我的观念中,高考的本质是筛选。社会资源的分布不是均匀的,这一场考试,将全国已经接受了十二年教育的学生放到同样的标准下,为他们分级,根据考试的表现选择大学。学生们拿着分数选择的不只是学校和资源,更多的是发展的资源与平台。这样的筛选,对于他们来说三年前就有一次,那次筛选的是参加三年后高考这场筛选的资格。这样的分化不是这两场考试一次性完成的,在学生学习的每一场考试都有,学校通过考试分数的排名为学生判断学生的发展潜力。这样的排名第一次形成之后便不会有大的变化,只会有个别人的前进或后退。排名靠前的获得在班级的地位,同时获得的还有其内心的自信与其他品质,排名靠后的大多会随着每次排名的打击渐渐放弃自信与梦想,接受如此的现实。只要有排名就会有第一和倒数第一,马太效应会试他们的分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在最后一次考试高考结束后,学生不会再有排名,而是被排名的学校。大学对接的是社会,更具体一些是不同层级的社会工作和社会角色,这些经过五年十年时间的固化,一条社会阶层分化的线便很明显地呈现出来。
何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句话只有在很少的名校中,学生才会有深刻的体会,人民大学其中的一所。说的再多,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大学是修学分、混社团、上水课。所有的高中生都知道曾经被教导过一句话——大学就是用来玩的。如今我在大学,深刻的体会到这句话是对学生一生发展的不负责。学校教育没有给高中生志向与追求,也没有给学生一个为了高考拼命的理由,为了让学生再坚持一下,只好说结束之后便一身轻松了。在我国的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便曾用过这样的方法,后来这中理念形成了一个成语——望梅止渴。但是翻山越岭之后等待战士的不是梅林,而是战场。大学亦是战场,学生最大的敌人是自由而漫长的时间。舒适的生活永远是滋生懒惰的温床,在如此自由的环境中任何人都会随着时间慢慢懈怠,更别说已经疲惫了很久的学生。如此,放纵颓废成为常态,追求知识与真理反而成为了异类。最可怕的是所有人都会慢慢适应融入这种生活,不仅卑微如尘土,更有人向着丑陋如蛆虫的方向而发展。
大学若成为学生的终极目标,那么大学之后的事情就是虚无。考上大学之后,该如何度过这四年,大学毕业之后又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不只是高中生,所有的大学生都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大学提供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窗口、一个方向,名校的文凭或许是一块很有效的敲门砖,没有名校的内涵,入门之后与其他大学并不会有本质上不同的发展潜力和人生轨迹。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人生,但是决定一个人眼界的是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未经筛选之前,我们受的九年义务教育是没有本质区别的,第一次筛选之后,大家所上的高中提供的教育出现了差异。其实本质上来说,高中本身区别并不大,真正天差地别的是高中的生源,不同的生源质量会被提供不同的教育资源。各地一中和大学附属中学有一流的生源,因此提供的是精英教育,学生会被灌输一些家国、社会、理想与担当;各地二中所提供的教育更多的是公民教育,除相同的课本知识以外,学生被灌输更多的是工作、工资这些概念;三中以及其他地方性高中和私立高中,艺术生的比例会随生源质量的递减而递加,学生所想的已经完全变成了考上大学就好,我们且把这种教育称作收容教育。这是一种宏观上大分类的因材施教,毕竟不可能人人成才,而优质资源也是极少的。大学的不同在于比初高中都要自由,我们的心智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成熟,在这样的平台之内,我们可以突破自己高中所在的公民教育的局限,自我进行精英教育。在这四年之内,主动寻找优质文化与思想,开拓眼界格局,逆流而上。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最重要的不是他当下的表现如何,而是他的路有多长,有多大的发展潜力,成功与失败都是一时的,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笑得最好的人。进入二中,我们的眼界格局被闲置了,路也就被限制了。我们的教育最大的悲哀不只是剥夺了人最原始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在于在人发展的萌芽期强制为人的发展空间打上了标签。私立高中的人再也不会想考上清华北大的事情,残酷的现实让很多只是一时表现一般的学生相信自己会永远一般下去。今日告诫诸君——人生那么长,会遇见多少的人,有多少的可能性,无论你走到何时,走到何地,都要记住,莫放纵、莫苟且,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出了438班,老师也开完会了,我们一起去吃高中时常去的麻辣烫吃饭,不过老师好像是第一次来这里。饭后,老师抱怨了一些平时教学工作的不顺心事情,听着是很有生活气息的。别后又寻校长,校长让学生又把我引入别的班中和同学们聊天,就这样我又去了441、431、432这三个班,在432时,讲到最后,放学铃声响了,还是那首理查德的秋日的私语。
下午来时不过三四点,离时已是夜分。出了校门,不经意看见当年满是废墟的门口现在已经开始建设了,学校里面还是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