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蒋勋的《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在文学》,其中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清代画家石涛是明王室后裔,他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苦瓜和尚画语录》,里面讲道:“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这句话也可以用来讲文学创作。什么叫作“我”?“我”是文学创作的内容。在讲《诗经》的时候,我们说文学史里最重要的一句话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动于中”以后,才有诗,才有小说,才有文学,才有艺术;如果没有“情动于中”,一切笔、墨、面都是假的。明朝很多画家不敢创造,不敢表现自我,总是“仿某某人”,作品虽然也有笔、有墨、有面,看起来也像一幅画,可是没有“我”。”
那个“我”正是文学创作里的灵魂,你写的东西再好,用词再美妙,如果没有自我要讲的话,只是把字摆来摆去的,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就不会感人。真正打动人的是真情实感,是你自己已经融入文章里面,自己先被感动,然后才能去感动别人。
“我”可以在是文章里的人物,也可以是个旁观者。并不是每篇文章里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但写得时候要“贴着人物写”,这就需要平时多多观察,可以写你的亲人,你的朋友甚至是你最不喜欢的人,你观察他的讲话,观察他的动作,然后用笔记录下来。每个人体都是丰富的,都有不同的生命形态,从多角度用心去感悟他的情感世界,挖掘人性中的善恶美丑。自己就像是个摄影者,隐藏在镜头后面,去拍摄各个生命的状态。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间,从别人身上照亮自己的影子,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而已吧。
“我”是自己最好不过了,把你亲身经历的所感所思用笔写下来。真实的记录是自我剖析的一部分,这个记录也许是你最兴奋的时刻,也许是你最不愿意启齿的事情。但写出来分享后,你就会有一种很释然的感觉。它曾是你生命中的一个片段,是不可躲避的一个链接,也许当时经历的时候你百转千肠,而当经年后,你竟然轻描淡写的把它变成了文字,有种暴风骤雨后云淡风轻的感觉。文字抒怀,“我”在写的时候得到了释当,那心里的千千结通过文字一点点梳理开了,这个“我”得到了升华,对生命又多了一分感悟,“情动于中”了……
“我”无论是否完美,只要真实的就好,把自己融入文中,也是自我救赎的一刻,你想做那个“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