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3月1日参加弘丹老师的《零基础写作训练营》之后,我每天都是按部就班地学习,完成思考题。
今天的思考题是《文章微折解》,拿到题目,就有些蒙圈,毕竟是第一次拆解文章,竟然不知道如何下手。
连文章都没找,当然迷茫。不去做好准备工作,就算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自己昨天才学习接触文章折解的新兵蛋。
磨磨叽叽没有用,拖拉只会蹉跎岁月,两手空空。
还是怀着一个空杯的心态认真学习今天的第5讲的内容:《写作结构》以及温习昨天《0305 苏莉老师公开点评》。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方法老师已经讲授,学习学习,学了就要去练习,老师给出思考题就是希望我们学以致用,否则光学不用等于零。
但只要想到自己第一次“吃螃蟹”就有些犯悚。
我到底怕什么呢?谁没有第一次,谁的第一次是完美的。难道这点小小的困难就能把我吓倒?写作之路还长着呢。
这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我们不是厉害了才做,而是做了才厉害。
此刻我应该想的是先完成,再去完美。对!一个长期主义者就是一步一步来,日拱一卒,不期速成。
记得我曾读到这样一段话:人生就像马拉松,获胜的关键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途中的坚持。你纵有千百个理由放弃,也要给自己找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
所以今天无论如何,我一定要排除万难,完成今天的思考题:文章微拆解。
不要怕别人嘲笑,做好自己就行!
很多时候,很多困难是自由遐想出来的。其实,自己就是普罗大众的一个,没有显赫的家世,还有耀眼的光环,也不是什么名人大伽,哪来那么多观众,哪来那么多嘲笑者。
如果有人批评嘲笑你,我应该从心里感谢他才对,是他让你找到问题的根源,是他让自己知道如何更好的精进完美。
一个有梦想的人就不要玻璃心,做你该做的。其实嘲笑声也是我进步的前凑,我为何何乐而不为?
其实,放下不难,但坚持一定很酷,莫找借口放弃,只找借口坚持。
下面就来第一次文章微拆解,详情如下:
2【微拆解】
请找一篇与你的选题相关的爆款文章,拆解出该文章的写作结构,并分析其可借鉴的地方是什么?
具体格式:
【你的昵称】琴诗
【文章链接】《只有做好95%的日常,才能成就5%的高光》+https://mp.weixin.qq.com/s/xzbuWOQqnSre5lCbLeEvBQ
【写作结构】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只有做好95%的日常,才能成就5%的高光
分论点是:
分论点1:荣誉令人向往,但你必须经营好95%的平凡日常,才能收获那5%的高光。
分论点2:所有的成就,都不是无心插柳的神来之笔,而是努力深耕后的瓜熟蒂落。
分论点3:每一个闪亮亮的荣誉,都离不开背后静悄悄的努力。
【举一反三】如果你的文章采用类似的结构,应该怎么设置呢?
大家好!今天晚上我来拆解一篇爆款文,不知道水平如何,也希望和大家共同进步 。
我今天选择的这篇文章,阅读量也达到了十万+~~文章题目是 《只有做好95%的日常,才能成就5%的高光》。
文章链接如下:https://mp.weixin.qq.com/s/xzbuWOQqnSre5lCbLeEvBQ
那么下面,我们就根据大家在弘丹老师课程上学到的一些知识来拆解这篇文章。
一般来说,我们拆解文章分为三个步骤。一个是研究文章选题,一个是拆解文章结构,最后一个就是分析文章素材。
首先,我们来看这篇文章的选题。它的选题非常明确,在题目里就告诉我们了,这篇文章的选题就是要讲“深耕”这件事。
这个选题会让读者们觉得很受用,他们能从这篇文章里,学到只有做好95%的日常,才能成就5%的高光。
其次,重中之重,我们来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整体结构。 先看题目:《只有做好95%的日常,才能成就5%的高光》这个标题运用了数据,形成巨大的反差,对读者很有冲击力,增加了读者的好奇心。他们会想:要想爬上那5%的的塔尖,就要垒好下面95%的地基。
这个题目给消极的人敲响了警钟,给积极向上的人指明了方向。所以大部分人看到这样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的题目,基本都会愿意点开文章看。
我们接着看这篇文章的主体结构。它采用的是案例1+观点1+案例2+观点2+权威理论3+观点3的并列式结构。
在第一个小观点里,开头引用了职场中常见的公司考核案例,在考核时出现正反两种现象,通过一对比,得出观点1。这里的案例很常见,很有代入感,与读者容易产生共鸣。
第二个小观点:所有的成就,都不是无心插柳的神来之笔,而是努力深耕后的瓜熟蒂落。通过培训界朋友和自己的面试这两个案例,说明观点。在这个小观点的结束语那里,他用了一句正能量的话,提升了读者的信心。
接下来,作者开始写他的第三个观点:每一个闪亮亮的荣誉,都离不开背后静悄悄的努力。开头用了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很有权威。然后,作者详谈了只有持之以恒地深耕,才能有所建树。最后用金句来总结第三个观点。
到这里,整篇文章的结构部分就解析完毕了。我们在解析的过程,其实不难发现,作者在每个小观点里都会使用案例去做论点的印证。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先模仿这样的格式去写,相信会越写越有感觉的。
最后的最后,我来解析一下这篇文章的素材。这篇文章使用的素材案例非常丰富,有有身边人以及自身的故事,有名人定律等。
利用而用身边人以及自身的故事则能让读者有亲切感,引起共鸣,名人效应,会引起读者关注,加深文章观点对读者的印象。
文章告诉我平时可以多注意积累和搜集素材,这样在写自己的文章时,就能把这些作为自己的文章骨肉填充进去好了,到此,本篇文章的拆解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