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奇特的一生》一书中主人公柳比歇夫的影响,自己试图去理解书中柳比歇夫对时间的概念,试图去理解同样的时间下不同人生的选择。
在得到有个专栏,这个专栏的老师叫刘润,他在每次开场前都会说这么一句话:“前人的思考,我们的阶梯,欢迎来到刘润每天五分钟”。对柳比歇夫的解读有太多版本,以至于在他死后很长时间内无法把大家所描述的人归结到一个人身上,大家都觉得自己认识的柳比歇夫才是真的。但看过此书的人一定知道,他就是一个在时间的见证下认真的做自己觉得最重要的事,仅此而已。
虽然不可能真正理解大师是怎么做到这些的,但是关于时间,我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的的自己对时间没有清晰的感念,也没有做过相关的深入思考,偶尔“赶个时间”体验一次“事态的紧急”,再无它感,可能人生就在这一个接一个“赶时间”中度过,都可以想到死的那一天会留下一句话“这辈子过的太赶了”。
时间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一天24个小时,在世界每一个角落每天同时上演着不同的人生,每个人选择着自己的角色,在有限的选择范围内做着自己“选择”,从而用自己的智慧做出“解答”,每天周而复始。
但为什么就会出现“过得好与过得不好”呢?明明是自己做出的“选择”,自己用自己的智慧做出的“解答”,但面对最终结果自己又抱怨别人呢?
这是因为你过得“太赶时间”,没有来得及认真深入的思考而做出“选择”的结果,“前人的思考,我们的阶梯”,我们的前人出现了那么多“王侯将相”,都是我们可以做出的选择,但我们却视而不见,偏偏反其向而行,最终看到了早已被旁人看到的结局,所以在你抱怨的时候之后得到两个字“活该”(死了就该不了了)。
但为什么选择了成为大师的目标却还是没能如愿?难道真的人“那些人”所说的“没有天赋”,正的是胡扯,“没有天赋”这句话从来都不会出自大师之口,而真正的大师面对所有人都会送上两个字“积累”,马云起步时不也应聘过肯德基的服务员,所以不要太高估自己的智商,在任何想要成功道路上,我们拼的都是“体力”,谁的“耐力”最强,谁就能取得比别人更多的成功,谁的“耐心”越强,你将比别人走的越远。
我们都活在同一个时间维度下,你再赶时间也干不出24小时零一秒来,预期去改变这无法改变的现实,还不如去做一下,在这24小时内做自己觉得最重要的事。
选择的目标,就是我们选择的生活,面对生活我们需要的耐心,有了耐心,所有的事都不是事,所有想得到的在时间的见证下你将会得到。
最后附上过去二十四小时我的时间记录器,时刻提醒自己,深入思考,慎做选择,仔细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