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卡拉OK可以追溯到1997年
那时我家还住在镇子里
一到夏天晚上
镇大队广场就会摆上一台电视和一台影碟机
地上纸盒子里堆着十几张卡拉OK光碟
五毛钱可以唱一首
本地人更习惯把卡拉OK叫做「卡了圈儿凯」
听上去颇为轻佻
唱歌的人少 看热闹的人多
大家围成一个两三米半径的扇形
或嗑着瓜子 或抽着手卷烟
七嘴八舌地评头论足
似乎有着用不完的时间
那年我七岁
每天最大的乐趣是用母亲的录音机听歌
家里几乎所有磁带的歌曲我都会唱几句
有次我父亲心血来潮
怂恿我去广场唱卡拉OK
那时我一点也不社恐 表演欲极强
连唱了三首陈慧娴的粤语歌
乡亲们啧啧称奇
说这崽子总唱大人歌 还都是听不懂的歌
我父亲听后沾沾自喜
腰杆儿挺得笔直 非常骄傲
之后一两年
本市连续开了几家练歌房
那个年代很多练歌房都没有包间
只有一个大厅 里面很多散台
每台点两三首歌轮换着唱
点歌过程极其繁琐
先在厚厚的歌本上按字数找到要唱的歌
记下歌曲编码然后喊服务员提前准备光碟
那时我父母跟我现在年纪差不多
总有一帮同学朋友约出去吃饭唱歌
他们每次去歌厅都把我一起带着
和一群裤带上别着BB机的六零后大叔们
一起唱张学友李克勤
偶尔还会收到隔壁桌阿姨们送的塑料花
还喝了我人生中第一杯啤酒
后来似乎是适应某种潮流
这些练歌房招牌逐渐都改名为KTV
满大街出现了各种名字华丽的「某某KTV」
百花齐放 目不暇接
再后来KTV逐渐升级成曲库自助点歌
喊服务员换卡拉OK碟的时代就一去不复返了
我上了中学 每天跟作业较着劲
再没有参加过大人们的活动
那时我开始进入变声期
音色变厚了 音域也窄了
慢慢就很少唱歌了
其间六七年时间没再去过KTV
直到上了大学
量贩式KTV开始普及起来
经常约一帮兄弟溜出校外通宵唱午夜场
一般到凌晨三四点就只剩我还清醒
每到这时就特别惬意
把所有曲目都换成八九十年代港台歌曲
瘫在沙发上眯着眼睛
有那一刻我会有种错觉——
周围坐着一群喧哗的六零后大叔
他们红着脸 粗着脖子 推杯换盏
这让我有种童年时才会有的安全感
我是个极端怀旧者
这点我毫不忌讳
我早记不得我童年时的音色了
但我至今仍记得那时的喜乐
每天都是崭新的
世界似乎比现在大一号 纯粹得不真实
我对每个人露出的笑容 真实得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