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和旅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知识与人生经验的来源。
但在这个被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充斥的世界,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看一本书了或者好好的来一次旅行了。
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央视纪录片频道,推出了一栏与众不同的纪录片——
书迷
单看片名,我们可能根本对这部片子提不起兴趣。
但其实,只要你打开这部纪录片,你就觉得自己书到用时方恨少,从此以后再也不想做个不读书的人。
豆瓣评分8.5。
不同于以往的"读书"类节目,本片从一本书的诞生、书店、淘书、贩书这四个角度分别给我们讲述了书籍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本片一共四集,每集25分钟,时间不长,但这部片的每一分钟都是献给爱看书的人最好的礼物。
纪录片的第一集,讲的是「一本书的诞生」。
朱赢椿,是国内知名的书籍装帧设计师,由他负责设计的书多次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
半生都在跟纸质书打交道的他,年轻时候的梦想却是成为一名画家。
大学时学国画的他,毕业之后并没把找到合适的工作。
后来迫于生计,朱赢椿选择了到出版社工作,成为了一名书籍美编。
他的日常就是负责教辅书的装帧设计,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终年日复一日的工作,再加上辅导书沉闷无趣的设计,让朱赢椿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辞去了出版社的工作后,朱赢椿做起了老本行。
因为有着一手画画的好手艺,所以,他开创了工作室"书衣坊"。
在出版社的那些年,经过朱赢椿手的书都是工业制品,这些书,一点人情味都带。
"学生不喜欢这些书,他们考完试就把这些书撕了,扔到楼下。"
为了让书籍重新获得人们的尊重与重视,朱赢椿都在书籍设计中加入了很多别出心裁的设计。
「不裁」这本书,在书的中间,每两页是连在一起的。
而在书的扉页藏有一把用纸做的刀,阅读时需要读者看一页裁一页。
一本名为「虫子旁」的书,是朱赢椿记录的他在书坊院子里观察到的各种昆虫。
整本书以文字加手稿和图片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小虫子世界里的大故事。
拉开封面,可以完整看到躲在里面的一只只小虫子。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在图书的封底,有一个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以听到虫鸣声。
一个好的设计往往能够让纸质书和阅读者产生感情。
"士为知己者死,书为悦己者容。"纸质书永远会存在的。
在昆明钱局街的街角,坐落着一家不足17平米的小书店。
这家店面小小,内心戏却很足的书店,是很多文艺青年的城市坐标。
这里,曾经还被评为全国最佳小书店。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经营处这样一家有魅力的书店呢?
店的主人,名叫马力,他除了是书店老板之外,还是一支乐队的创始人兼鼓手。
每个爱书的人都梦想着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马力,就是那个实现了自己梦想的人。
一个人从书店的打理到去批发市场选书、进书都是他一个人。
很多人去了他的书店都不知道要买些什么,因为这个书店的书都没有被明确的分类。
它们很随性的被摆在麦田书店的书架里。
为了帮助顾客找到一本适合他的好书,马力总是不厌其烦的给顾客介绍。
有些经常来的顾客,也顺其自然的和马力成了朋友。
随着网店不断的发展与壮大,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不去书店了,但马力的"麦田"里,却总有很多人。
或许,人与人的交流,人与书的相遇这种美好的感觉,是网店永远取代不了实体店的原因。
经常看电视的朋友们应该对下面这位人物一点也不陌生,他就是史航。
主持人、编剧、网红......
而在这么多身份中,他最喜欢的却还是那个淘书、买书、看书、藏书、分享书的自己。
史航痴迷的是各类旧书、古籍,为了买书史航经常活跃在各大旧书市场。
因为买的书太多了,于是,在北京没有买房的他甚至还为书们租了两间房子。
每一个爱书如命的书迷,都避免不了被问到一个尴尬的问题:买这么多书看得完吗?
对此,著名编剧史航给出了如下回答:
我头顶上的星空我没有数过,我也不都看得见。
有的书看好几遍、有的书是看一遍的交情、有的书是看几页的交情、有的书是在书店摸一次的交情。
这可能就是一个淘书迷对书最好的认识了吧。
周六的凌晨三点,在大家呼呼大睡的时候,史航就已经出发去潘家园淘书。
一本老册子、一张老地图、一本旧小说。
对于淘书人来说,每一次淘书就像是一场艳遇。
读书,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辈子的事情,但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把这项事业丢了。
在等公交车,等火车,在机场的候车大厅里,我们已经很少见到有人拿着一本书在读了。
根据资料统计,2016年,中国人均读书近8本;到了2017年,人均读书已不到1本。
读书,有时候是为了填补时间,有时候,是为了吃点精神食粮。
和那些文人墨客比起来,平常人似乎并没有那么痴迷于书。
但人易老而书常青书,无论怎样,书都是人们生命的另一种外延和拓展。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
好书,是永远也读不完的!那么,你有多久没读过书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