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知名企业宣布全面启用AI面试系统,短短一周筛选了上万份简历,话题迅速冲上热搜。评论区里,有人欢呼“科技终结偏见”,也有人质疑“冷冰冰的算法能否读懂人心”。当AI技术渗透到职场最核心的“人岗匹配”环节,这场效率与人性化的博弈,究竟会通向怎样的未来?
效率神话下的“数据围城”
AI面试的吸引力显而易见:它能24小时无休地分析候选人的微表情、语音语调、关键词匹配度,甚至通过游戏化测试预判抗压能力。企业省下了HR团队80%的初筛时间,求职者也免去了“石沉大海”的焦虑等待。但问题随之而来——当系统用“平均分”为每个人贴上标签,那些简历单薄却潜力无限的黑马、不擅表达却深耕技术的“匠人”,是否会被算法提前判了“死刑”?
人性化缺失:一场双向的情绪消耗
一位网友分享经历:面试中,她因网络卡顿被AI判定为“眼神游离缺乏诚意”,而另一位求职者则因练习了“标准微笑公式”轻松通关。当人类复杂的特质被简化为数据模型,企业可能招到“最像机器的人”,而求职者也在被迫扮演“算法喜欢的模样”。这种双向的“表演”,真的能筛选出最适合的员工,还是制造了新的职场内卷?
技术向左,温度向右:寻找第三选项
AI取代重复劳动是大势所趋,但关键或许不在“用不用”,而在“怎么用”。某科技公司尝试“AI初筛+人类终面”的混合模式:AI负责识别硬技能,而人类HR聚焦软实力与文化匹配度。同时,已有平台开发“AI面试模拟器”,帮助求职者熟悉流程、缓解紧张。技术本无善恶,当企业愿为“人”的价值留出空间,当工具从“替代者”转为“协作者”,人机共生的职场生态或许才真正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