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零度天空 (图 网络)
在上学的那个年代,很多父母经常会给孩子们讲榜样的故事,用现在的话说,都是讲一些正能量的心灵鸡汤。他们教育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和那些好学生交朋友。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呢?在他们眼中,成绩好的,听话的,每年都是三好的都是好孩子。身边有这些孩子做朋友,出门了也是有炫耀的资本,他们逢人便会夸:这孩子可爱学习了,经常和那个谁谁谁写作业,家里放电视都不会看!
为了得到老师的赞许,为了让爸妈引以为豪,我也曾经专注的走在这些好孩子中间,也曾经自嗨地写也过很多的心灵鸡汤,灌饱自己,也集结了一批批所谓“志同道合”的朋友。
当然,如果都是好学生,总会有人会在队伍的最后而遭受他人的嘲笑。很多时候,无论是集体讨论还是一起玩耍,我们都会抱团远离那些和我们的“特质”所格格不入的那些同学。这些同学往往被我们戏剧性地被我们分为两类人:一类是,总是踏着铃声进课堂,上课也会打瞌睡,而考试呢?往往会提前交卷,成绩还想当然地门门优异。还有一类同学,他们是各科老师公认的“眼中钉”,因为这些差等生会拉低班级的优秀率,会影响老师被评委优秀的几率,即使在家庭里,就连这些孩子的亲生父母也会不待见他们,甚至他们逢人还会抱怨:这孩子,没救了!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认几个字算了以后跟我一样种地的了!
不知道从那年那月那时起,我的心中就悬起一把执念剑,尊着一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信条,在自认为的人生巅峰之路上苦心地修行着。学海无涯苦作舟是我曾经用心写在记事本的座右铭;上名校,找到可以自食其力的工作,即是给自己的苦日子有了好交代,对得起自己的艰辛,对得起父母的期望。
还记得那会好多村子里,一旦有孩子考上了大学,各种的庆祝。又是挨家挨户送喜糖,又是村头放电影,还有些家族几代没出过秀才的会在公社广场放几场电影。
在那样的年代,只要是与我们不同,无论上面说的哪一类孩子,都是大家眼中异类的孩子。而那些孩子呢,也不会为自己的异想天开,与众不同去辩护。
时过境迁,曾经的孩子们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工作,也有的成就了一番事业。人们眼中对那些异类孩子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那些奖状铺天盖地贴满家里的孩子们,还是他们父母眼中最优秀的孩子,而那些成绩很差,被众人所不齿的孩子们,却也是开店的开店,出国的出国,还有一些做了自己曾经最厌恶的职业——教师。作为曾经海阔天空活跃在学校的佼佼者们,我们(我只能说我们曾经的那个圈子)过得也是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伟业,也没有多少波澜。
随着岁月的变幻,随着阅历的增加,我慢慢对曾经的执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尤其自从有了孩子我坚定地告诉自己,我的父母所教导的不一定是适合我的孩子的。时代不同,每个孩子也各有特点,我们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限定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想要他们成为的人。
《奇葩说》一度特别受大家的欢迎,我也粉过一段时间。喜欢这个节目或许正是因为自己的教育经历和理念太过正统。因为在这里,我看到很多曾经我们那个圈子公认的异类,而他们身上同样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故事大王郑渊洁小时候曾经被学校开除,如果他的父母与众人一样视自己的孩子为异类,我们不会看到如今被众多孩子和家长所喜欢的郑渊洁。
中国雨人周伟多方寻医无果,更被众人认为是异类,而他也可以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诠释出生命的奇迹。
类似的异类人群走出不一样的精彩故事还有很多,我并不想我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异类,成就多么非凡的人生。每当看到他们童真的嬉笑,稚趣的游戏,每当在静静的夜晚,看着他们天真的脸庞,我都会一遍遍告诉自己要爱他们如他们本来的样子,希望自己会一直保持这样的初心,在未来的日子里陪伴他们,呵护他们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