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慈母情深》看静态学习

王崧舟老师十分注意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他的课堂通常中动静相生,点面结合,张弛有度。尤其是他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其中的四次静态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慈母情深》一文的教学中,王老师设置了四处静态学习。

第一次静态学习,安排在了整体感知环节——完成关于课文梗概的填空题。学生完成了这道填空题,也就完成了对课文梗概的感知和理解。

第二次静态学习,安排在了细读环节中。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哪些地方,哪些细节,哪些描写,让“我的鼻子一酸。(王老师把“鼻子一酸”设为整堂课的主线)。

第三次静态学习安排在深入品味的环节。教学中,王老师让学生闭上眼,随着他的描述去想象,看到了怎样的背?在你印象当中,母亲的背是怎样的?在对比的想象中,学生们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和表达效果。

第四次静态学习安排在了移情想象环节中。学生品读过四个镜头之后,他们的情绪已经被充分激活了,那种“鼻子一酸”的感觉,就像活火山一样,即将喷发。在这个时候,王老师又巧妙地安排了一次静态学习——让学生写一写,此时此刻最想对母亲说什么话。此时的写作,既是情感的出口,也是思想的出口,更是语言的出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