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登讲台前,一篇暑期作文让我记住了学生小嫒的名字。那文字行云流水,字里行间淌着远超同龄人的老成与深邃,竟让我心头泛起几分焦虑:面对这般才华横溢的学生,我究竟能给予她什么?
忧虑的幻象曾悄然浮现:若她将完美作文呈上,我却无从落笔批改;若她追问“还能如何提升”,我只能嗫嚅“不必修改,已是极好”。这般场景重复几次,她清澈眼眸中是否会掠过一丝轻视?若此事传到家长耳中,他们心底是否会怀疑我的能力?
直到那句古训撞入思绪——“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原来教育的真谛,从不在技艺高下的较量里。焦虑渐散后,我开始反复叩问:面对这些超拔卓然的学生,为师者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成长从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心灵的丰饶与能力的淬炼——而能力,总要在行动中生长。对于优秀者而言,更需要被点燃的,是服务的热忱、担当的勇毅,以及那份沉甸甸的家国深情。为师者的使命,正在于站得更高些,引领他们看见更辽阔的视野与格局。
即便才情如小嫒,少年的阅历终归有限。当她在生活与学业中偶遇迷雾,我愿做那个可倚靠的挚友与向导:用更开阔的学术视野为她拨开困惑,用更丰厚的人生经验陪她涉过浅滩,用更高远的审美境界引她望见星辰。
教师的可贵,从不在事事高于弟子,而在能点燃心火、指引迷津——这场渡人之旅,本就是渡己的修行。
我更愿倾力整合资源,助她在群峰之上再攀新高。即便成不了推动她飞跃的主因,也要做那个举灯照路的人,为她的成长默默护航。师生之间,本就该如江河汇流,各展其长,又相互滋养着奔涌向前。
再璀璨的星斗,终归属于银河。我想引她成为集体中的一束光,在服务与引领中砥砺综合素养。对小嫒这般妙笔生花的少年,微信公众号的“作文天地”、学校的报刊园地,乃至更广阔的平台,都能成为她寻觅知音与伯乐的舞台。
如此想来,纵使学生文采灼灼如霞,为师者也不必妄自菲薄。我们总劝家长与学生怀抱信心,若自己先露了怯意,岂非本末倒置?“弟子不必不如师”,这恰是师道传承中最动人的回响。
因此,面对讲台下那些璀璨如星辰的学生,答案从不是焦虑,而是感恩这场向美而行的遇见。师者之道,正在于奋力拔节自身生长,用更蓊郁的绿荫,去回应那些仰望的目光——当群星愈发夺目,便是苍穹对大地最深的致敬。而那托举星辰的大地,也终将因这璀璨的映照,获得永恒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