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被一件事情深深困扰,我在家庭以外能很好地与同事和朋友相处,和他们的关系都比较融洽,很少发生相互指责、激烈争吵,最终落得不欢而散、反目成仇的情况。但回到家后,情况完全相反。我和家人之间的关系紧张,听不进家人的不同意见,无法和他们心平气和地交流,每一次对话都仿佛会爆发一场战争,很多不中听的语言仿佛是从心底里喷涌而出,完全不需要大脑的思考。但伤害的话语脱口而出后,我经常又会后悔:“怎么能这样和家人说话呢?为什么不可以换一种方式和他们对话呢?”。
因为和母亲经常吵架我搬过家,又因为和岳母无法沟通,再次搬家。我一直相信距离产生美,认为和家人之间的冲突是因为距离太近、生活习惯不同造成的。因此,当有条件远离他们时,我的选择是搬家。既然同在一个屋檐下不能和平共处,我离你们远一点总可以吧!这样你们就不可能天天来束缚我、控制我了吧。但是逃避真的解决问题了吗?当和老婆、孩子住在一起,拥有自己的小家后,我和老婆的关系也慢慢紧张起来。以前很少和她吵架,但原来的矛盾远离后,新的矛盾就显现出来,老婆、孩子的缺点像经过放大镜扫描般凸显出来,和老婆争吵的次数、斥责孩子的次数也多了起来。如果再次通过距离来解决问题,只能是分家,而不是搬家了。此时我终于开始有一点醒悟,也许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距离,而在于我的内心。
去年通过学习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专栏解决了自己的动力问题,让我重新找到了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动力,又一次打上了鸡血。这一次,我也希望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来解决与家人的关系问题。几年前就买了武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一书,却从未打开阅读过。当再一次心情郁闷后,无意中打开书本开始阅读,却意外地发现在书中能找到部分答案。尽管只看了第一章,有不少地方却颠覆了我的三观,比如“恋爱就是一种治疗”,“健康家庭中居第一位的应该是夫妻关系而不是亲子关系”等,更重要的是,运用书中的方法我能比较好地老婆沟通了。
中国人爱说“家和万事兴”,书的第一章主要就是讲健康和睦家庭的要素是什么。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会与父母经历亲子关系、与恋人经历恋爱关系、与配偶经历夫妻关系,与子女再次经历亲子关系。我们是否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和这些关系息息相关。而在这些关系中,亲子关系会影响恋爱关系、夫妻关系,以及与下一代的关系,因为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会对我们的潜意识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未来我们与恋人、配偶相处,甚至与家庭以外的朋友、同事相处,都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
不过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不是我们能够决定和选择的,恋爱关系才是人生道路上能自主做出的重要选择。恋爱如此重要,所以明白恋爱的意义对我们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武志红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我们:恋爱是一种治疗。我们恋爱的目的是为了修正童年的错误,或弥补童年的遗憾。现实中的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我们的心中藏着一个理想的父母原型,寻找恋人时是以此为基础的。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梦想,重复童年的幸福,修正童年的不幸,恋爱是实现这个梦想最好的机会。因此我们会以潜意识中理想的父亲或母亲为原型去寻找恋爱对象,去重复童年的幸福。在恋爱早期,恋人会扮演理想的父母,无条件地满足对方的需求,所以有时恋爱让人盲目。然而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旦恋人不再扮演理想父母回到现实后,我们心中的不满、甚至恨意就会涌现,恋人之间的伤害就会出现,这就是在重复童年的错误。
恋爱会重复错误,也会修正错误。要修正错误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自身有修正错误的意愿,不将错误的根源都归咎于别人,愿意从内心出发寻找错误的本源;二是要觉知到恋人并不是我们的父母,对方也是独立的,也需要爱与关怀,需要给予尊重。当这两个条件满足后,恋爱就能发挥疗愈作用,抚平童年的伤痛。
恋爱是一种治疗,家更应该成为疗伤的港湾。不过现实很残酷,家时常也会让我们受伤。关键原因是在家庭中没有将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也不懂得从感受出发,更好地与对方沟通。我一直没有清晰认识到,与父母、孩子最终都是要分离的,配偶才是相伴终身的,与配偶的关系才是人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关系。当将夫妻关系放在次要位置后,丈夫或妻子就会忽略对方的感受,彼此间的沟通会越来越少,爱和注意力有可能会全部转移到孩子身上,这不仅对配偶造成伤害,对孩子也会造成伤害,因为这会使你无法同孩子分离,未来一生的幸福都会去与孩子绑定,这样的关系是子女无法承受的。
我也没有真正明白,在家庭中与亲人沟通时理解、接纳对方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谁对谁错并不重要。以前多次看到过这个道理,但这一次心中才像射入了一道光,终于知道该怎么和家人沟通了。前几天妻子工作中遇到不快向我抱怨,我并没有着急回应她,而是用心去体验她的感受,当我感受到妻子只是需要发泄出心中的不快时,就和她一起痛斥惹她不高兴的人,很快她的怒火就不见了,也将不快放了下来。
最近慢慢明白一些道理,学习心理学也许不能解决自身的全部问题,却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别人。更重要的是,主动地学习可以帮助我慢慢成长为一个真正独立、能够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人。通过学习,我知道: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我们无法改变外貌,但可以改变别人看待我们的眼光;我们无法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看待自己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