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赛标
你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眺望你古老陌生的身影,让人陷入了渺远而幽深的迷茫.....
但是,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乡村古建筑的凋落,围龙屋的命运岌岌可危,如再不保护,终将消失于我们的视线……这种具有历史与文化价值的特殊建筑形态,促使我提笔记录下它的初始影像。
一、狭义围龙屋的特征
围龙屋一般背靠山坡而建,其结构以中间的正堂为基准。正堂一般是二进、三进,呈方形结构,分为上堂、中堂和下堂(三进)。正堂左右有同样是方正结构的横屋。自正堂向外以同心半圆形的房屋结构一层层扩张,每一层称为一围龙。围龙的层数和横屋的排数一般是相等的。普通的围龙屋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三堂二横一围龙”“四横双围龙”等等,最多可以达到“十横五围龙”。围龙屋前一般会有一个半圆形的水塘,使得总体看来如同一个太极图案: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这也是客家文化中的风水理论的体现。
据笔者考证,在风水学上,它取“形似游龙,围住山形龙脉龙气”之义,故名“围龙屋”。
二、寻访下洋的四座围龙屋
1、 大瑞村的围龙屋“田心堂”: 2016年8月15日上午,笔者与胡初炳先生骑着摩托,一同前往大瑞村,考察围龙屋“田心堂”。与我几年前来此相较,发现变化不大,基本保留完整,原来还有不少居民住此。只见此楼屹立于青山翠竹之麓、田园菜地之畔。
全楼前低后高,正堂大门石门黑瓦,有门当无户对,门楣上贴有红纸黑字“田心堂”,两侧对联为:“田间让畔,心地光明”。 “田间让畔”,典出《史记》卷四《周本纪》:西伯(后指周文王)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裁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祇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
故事概括起来就是:虞国人和芮国人发生田地争执,一块到周国来,请德高望重的西伯裁决争端。他们进入周国后,发现周国人受西伯影响,种田的人都互让田界,民风都谦让长辈。他们还没见到西伯,都觉得惭愧了,于是各自返回,都谦让田地离去。诸侯听说了这件事,都说:“西伯恐怕就是那承受天命的君王啊!”
“心地光明”出自《菜根谭》,它是元末明初道人洪应明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原文为:“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所以,这副对联是劝导乡民处世要互相谦让、为人要光明磊落的。
大门两边是石脚土墙的围墙。大门前面是一片谷坪,大门右侧设有一个土木结构的小门。进入大门,左右两边是一层的厢房,木墙黑瓦,中间天井用鹅卵石铺出铜钱图案。拾级而上,是中厅,两侧有厢房,厢房前走廊左右设廊门。门厅、围墙、厢房、天井与中厅构成口字型,是围龙屋的“正堂”。 正堂左右外,隔一条通道,对称分布土木结构的横屋,各有三间。
正堂后面是铺设鹅卵石的“斜山坡”,风水学上叫“化胎”。我认为这是围龙屋区别于一般客家土楼、江西围楼的最重要特征。它寓有龙气不会闭塞而化为胎息之意,是全屋的风水宝地,也象征妇女怀胎,寓意子孙繁衍、人丁兴旺的深刻文化内涵。
化胎后是一条半椭圆形围龙,它以最高处的“龙厅”为中点,左右依次降级建筑而成,错落有致排列。这条围龙是二层建筑,共有19间,底层是厨房、饭厅,楼上是通廊式寝室。楼上楼下由一个楼梯连接。后来,因为底层房间较小,住户又在围龙中间部分、勾栏外面盖瓦搭建15间当作厨房使用。1953年,楼主又在“围龙”后加建一排二层土楼,但没有“化胎”。严格说,田心堂属于“二堂四横一围龙”的围龙屋。
楼主黄祯祥老师介绍说:田心堂楼内无水井,用水要到一、二十米远的路口水井去挑。 询问何人所建?楼主黄加华老人说是十二世深廷公所建;而黄加其老人却说是十二世轩因公所建。林爱娣老人补充道:此楼是“蜂巢形”,寓意多子多孙。
回到下洋,我查阅《永定黄氏族谱》,或许是族谱修编较为简单,我与黄仁洲先生查阅许久,均未查到深廷公、轩因公信息,惆怅失落。所以,田心堂从建成到今天,约经历了多少年风雨,无法据代推断。
问此楼为何取名“田心堂”?答道:建于田丘中心吧。笔者思之,似乎不妥。一者此楼矗立山麓,化胎就是山坡,并非稻田中心地带;二者它的对联“田间让畔”有历史典故,已透露了隐匿的历史信息;三者命楼名者在古代是有文化修养的读书人,不太可能如此俚俗。因此,窃以为此楼命名“田心堂”,应是取意于典故名言,楼名含义是:处世要谦让不争,为人要光明磊落。
2、 溪头村的围龙屋“允中堂”: 8月16日上午,笔者第三次前往三联村溪头自然村,考察围龙屋“允中堂”。
走过溪头大桥,往西拾级而上,只见允中堂坐落于幽静的溪头村中部山麓,坐西朝东,楼下不远一条小溪潺潺淌过……溪头村形如一只帆船,是黄氏二世祖肇基公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太平寨迁此开基的,至今近500年历史,繁衍23代裔孙600多人。
“允中堂”是“三堂二横一围龙”的围龙屋。第一道外门偏向东北,是土墙木框黑瓦的结构,墙皮斑驳脱落,门坪荒草萋萋,门楣上题“永安居”,对联曰:“永久常如天不变,安贞吉应地无疆”。语本《易•坤》:“安贞,吉……《彖》曰:安贞之吉,应地无疆。”联语化用《易经》语义,意思是:永远长久的法则如上天不变,安静纯正的美德合大地无穷。
进入外门天井,虽蓬草丛丛,但非常开阔,矮墙外是一列土楼。 第二道中厅门黑瓦砖墙、石门石墩,两边是低矮的鹅卵石围墙。中门门楣雕刻“荣封第”三字,对联曰:“荣华富贵集千祥,封侯晋爵纳万福”。可见,此楼出过官宦。据黄氏族谱载:清代咸丰年间,涌现过直隶州司马黄孚先、按察司照磨黄志扬等。
进入中门是天井,左右厢房各有二间,一高一低错落有致。拾级而上是后厅堂,两侧各配有三个房间,亦有走廊通左右廊门,它们构成正堂。 后厅堂上悬挂一匾“允中堂”,据楼主人黄定派先生介绍说,这匾额是15世黄永贤题写的。因此匾已被盗贼偷走,具体信息无处解读。楼主还说,此楼是13世黄保华、黄保龙兄弟所建。
查族谱果有此二个先祖,但信息太简省,没有官职、生卒年等,难以知道建筑此楼具体年代。黄定派是18代,今年68岁,由此上溯至13世,建楼时间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允中堂的历史近二百年。
为何取名“允中堂”?“允中”是“用中守正”之义。命名体现出建楼主人黄保华兄弟精深的文化修养与襟怀境界:处静顺法、用中守正,恰是道儒哲学之道。
厅堂后是二级台阶的“化胎”,青黛色鹅卵石铺开。然后是一圈半椭圆形“围龙”,共有23间房间。每个间房呈扇形,前宽2.35米,后宽3.35米,深3.9米,高2.7米。“围龙”前砌有一条较平坦的石路,供住家行走。遗憾的是:以前有16家住户,居住60多人。现在,绝大部分住家已搬走,漏雨失修,允中堂部分房间已坍塌,一条围龙亦坍圮一半,令人嘘唏。
“允中堂”与“田心堂”不同的是:在它的正堂左侧化胎下,砌有一口圆形矮井,井水是石缝处涌出的山泉水。泉水清洌,据说别楼人都争相来挑饮用。
3、 霞村的围龙屋“五峰第”: 8月14日下午,冒着蒙蒙细雨,我们在胡芳仁老师引领下,在果树丛藤中,找到霞村的围龙屋“五峰第”。
它坐落于高兰竹下的一个小土坡上,坐西向东。 回想2011年3月29日,我带着迁居四川285年的胡证川宗亲寻根,来到祖居“五峰第”的情景。那时,此楼虽然已经残破不堪,有的部分已被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新房,但总体面貌犹存。它是“三堂二横二围龙”的建筑。曾经游历过全世界40多个国家的证川宗亲,虽然看到祖居残垣断壁感慨万千,但总还有旧址供他纾解乡愁,亦觉慰藉。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了。
据楼主胡炎兴医生介绍,此楼由霞村6世祖金公所建。《永定胡氏族谱》1185页载:“金公,志远长子,葬草鞋迹石碑马髯形,在霞村高兰竹下建立祠宇;原配谢氏,葬樟湖科牛眠形;继配李氏;再配曾氏,葬石壁碑侧天穹灌水形;生一子:世明。”从金公后裔13世胡廷亮生于康熙丙辰年(1676年)往上推断,“五峰第”约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约1536年),距今约有480年的历史。
传说,金公面朝东方,见五座山峰并峙,形似笔架,寓意吉祥,故取楼名为“五峰第”。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五峰第仍有许多人居住。经芳仁老师计算,全楼内围有10个房间;外围有21个房间,每个房间约三米宽,大门1个,小门5个。二环“化胎”皆由溪石铺陈。
楼主胡炎兴说,以前楼前有一个水塘,楼内无水井,居民用水是喝溪水的。但现在水塘消失无存。因此楼形状独特,又被人戏称为“畚箕楼”。
离开五峰第,回望楼左侧毁圮的怀棠公祠,池塘潋滟,茕茕孑立的唯一石笔顶上石虎孤独地注视着,而石柱上雕刻的石猴在时空中静默无言,漫漶的石刻字迹隐约可见“雍正……恩进士胡朗端立”。
4、 吉里村的围龙屋“进化居”: 8月18日下午,为了了解更多围龙屋进化居的细节,我在楼主胡长远先生陪同下,又一次前往吉里村考察。
记不清第几次来了,但这座保存最完整、设计最完美的“进化居”,还是让我惊叹祖先的聪明才智与浪漫想象:这是一座“三堂二厢一横屋二围龙”的建筑精品。精巧严谨的布局,参差错落的结构,柔美黛青的曲线,含蓄蕴藉的文化,在我的心湖漾起阵阵涟漪……如果不能将它保存下来,让它在风雨沧桑中倾圮,我们将愧对先人,也愧疚后代。
进化居坐东向朝西北,登上五级台阶,抬头是进化居大门,石槛木门,飞檐翘角,户对凸出,上刻祥云图案。门楣上书红底黑字“进化居”,联曰:“进修唯德业,化育赞乾坤”。语出《中庸》,意思是:想着修美德进功业,帮助天地化育万物。
走进大门,只见一条长长的青石甬道延伸而去。甬道右边是一列四间横屋成为围墙,围墙外附有三个小房间;甬道左边设中门、矮墙。穿过中门,青石天井铺出巨大的梅花图形,左右各有二间厢房。前面是正厅,供楼人议事、办事之所。正厅神龛里供奉着观音塑像,二侧各有三个房间。它们构成正堂。
正厅后面是宽阔的“化胎”,黛青溪石蜿蜒铺去,似乎浮着幽蓝的光。化胎后面是26间的“内围龙”,如彩虹般围拢着正堂;然后又环着一圈化胎,大大小小的溪石,清泠泠的,石缝间长出细细碎碎的草,花胎中点铺着一枚铜钱图案;最后又拱着一层“外围龙”,31间房层层错落下去,如游龙簇拥在正堂的最外围……空中的围屋,地下的化胎,珠联璧合,相互映衬,如湖中的涟漪扩展,像优美的旋律唱响,似建筑的花朵绽放。
全楼设有一个大门,三个“围龙”小门,门闩巧设暗落,大小门关闭,则安全舒适。这就是“围龙屋”结构精巧、造型美观的艺术魅力。方正的“正堂”与圆柔的“围龙”结合,体现客家人外圆内方的性格。 据胡长远先生介绍,“进化居”它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楼内无井,以前在内围后建有木猪栏,已经拆除。在楼前大坪右边的菜园下建有一排厕所。
“进化居”的房间面积较大,经楼主胡锐发先生实测,内围厨房前宽2.1米,后宽3.1米,深3.1米,高3.5米,厨房内设有棂条木窗、灶台、壁橱,可放小饭桌,还设有半棚子。外围的半棚子,还能歇息、睡觉。楼中曾居住15户80多人,至今已传11代,大部分迁居新加坡。进化居人才辈出,清代出过不少贡生、秀才,当代有博士胡长江、企业家胡精发、新加坡永定会馆会长胡晋发、副会长胡义发等。
三、对下洋围龙屋的几点思考
1、下洋围龙屋的起源:下洋围龙屋的兴建,是否起源于广东梅州?是先有下洋围龙屋,还是先有梅州围龙屋?我电话采访梅县博物馆朱迪光馆长,他认为:这目前尚难定论。客家民系先迁闽西,再迁粤东,当然也有回流的……从我搜集的资料来看,梅州围龙屋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历史长:宋明清三代都有建造,最早的蔡蒙吉故居有800多年,最近的张弼士故居只有108年。下洋年代最早的“五峰第”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约480年;最近的“允中堂”建于清代光绪年间,近200年。
另外,从围龙屋的楼名来看:下洋围龙屋四座中有二座楼名带有“居”字,这明显受到广东大埔客家楼名命名喜用“居”字的影响。据我对中川村、思贤村、东联村的调查,靠近广东的村落,楼名喜用“居”字。一般来说,楼的命名有个历史痕迹:由最早的口字形“楼”,发展到三堂屋结构的“堂”,再到有官职的“第”,最后到“居”。(当然现在没这么讲究了,“楼、苑、居、屋、大厦、公寓”混用乱用)所以,我认为下洋的围龙屋受梅州的影响而兴建,可能性较大。
3、下洋围龙屋的现状:目前,下洋四座围龙屋的现状堪忧。霞村的五峰第、溪头的允中堂已部分坍塌,杂草丛生,断壁残垣;大瑞村的田心堂、吉里村的进化居保存较好,尤其是“进化居”结构精巧、设计独特、错落有致、雄浑壮观、自然柔曲、内涵丰富,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但是一些房间也出现屋瓦破漏、透光淋雨、泥墙剥落、椽条损毁等情况,如不防微杜渐,将会墙崩屋塌,毁于一旦……
(附记:本文史稿在采写过程中,得到胡初炳、胡芳仁、胡炎兴、黄定派、黄仁洲、胡长远、吴均贤、李松龄、朱迪光等亲友的帮助,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