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Face 4 交互设计精髓4 Part 4

第四章 设立愿景:场景和设计需求

-

弥合研究与设计之间鸿沟:

采用的一系列技巧均以人物模型为主角。这些技巧以迭代、可重复和可测试的方式迅速推出设计方案。这一过程包含四个主要活动:

•  利用故事情节或场景剧本来设想理想的用户交互过程。

•  运用场景剧本提取设计需求。

•  依次使用这些需求来定义产品的基本交互需要。

•  在这个框架中不断增加设计细节。

-

叙事,或者说讲故事也是我们最强大的创造方法之一。

-

想象一个用户如何使用产品的故事,远比仅仅设想一个更好的形式元素或者屏幕元素配置,更能充分地利用强大的创造力。此外,叙述 固有的社交属性使它成为高效而吸引人的工具,用来在团队成员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分享优秀创意。最终,围绕故事设计出的体验更易于用户理解并参与,因为所有设计是围绕故事构建的。

-

叙述是高效的设计工具,为数字产品创造的体验都有其自己的叙事结构(可能更有根据),交互设计就建立在这些叙事的基础上。

叙述在交互产品的视觉描述方面也很有效。 因此,叙事结构结合快速、灵活的视觉工具(比如不起眼的白板),能够完美地激发、想象、呈现、验证各种交互概念。

-

交互设计是对不断发生的行为进行设计。

-

场景对比使用案例、用户故事

场景和使用案例都是用来描述用户与系统交互的方法。

目标导向的场景是从具体用户(人物模型)角度定义产品行为的迭代手段。其中不仅包括系统的 功能,也包括功能的优先级排序,以及这些功能如何从用户所见、用户如何与系统交互的角度来表达。

-

需求定义过程由以下五个步骤组成:

1 创建问题和愿景陈述

2探索和头脑风暴

3确定人物模型期望

4构建情境场景

5明确设计需求

虽然上述步骤大致按执行的时间先后排列,但它们呈现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

情境场景讲述的是某个人物模型的故事,有着多样的动机、需求和目标,这个人物模型以 自己最典型的方式,使用产品的未来版本。

-

情境场景应该范围广而浅,不应该描述产品或交互的细节,而应该从用户的角度专注于高 层次的动作。重要的是首先制订出宏观轮廓,系统地找出用户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合适的交互动作和界面。

-

开发场景早期阶段的一个强大工具是,假装界面就是魔法。如果人物模型有目标,产品有 魔法来满足目标人物模型,设计交互会多简单?这种思考方式有助于设计师跳出框架看问题。 魔法般的解决方案显然是不够的,但找出创意方法,用技术实现尽可能贴近魔法解决方案(从 人物模型的角度来看)的交互,这就是伟大交互设计的精髓人物模型。产品以最少的骚扰完成 目标,在用户看来几乎就是魔法。前面场景中的一些交互可能看起有点魔法色彩,但在今天的 技术条件下都是可实现的。提供魔法的是目标导向的行为,而不仅仅是技术。

-

人物模型是极为有用的设计工具,但不是唯一。其他还有:情境设计、工作流模型workflow、序列模型sequence model、实现模型、物理模型physical model

-

想象一个用户如何使用产品的故事,远比仅仅设想一个更好的形式元素或者屏幕元素配置,更能充分地利用强大的创造力。

-

围绕故事设计出的体验更易于用户理解并参与,因为所有设计是围绕故事构建的。

叙述是高效的设计工具

为数字产品创造的体验都有其自己的叙事结构(可能更有根据),交互设计就建立在这些叙事的基础上。

-

“……将重点放 在设计行动上。对象、环境和特征的设计都应该从属于这一中心目标。”

-

叙述在交互产品的视觉描述方面也很有效。

因此,叙事结构结合快速、灵活的视觉工具(比如不起眼的白板),能够完美地激发、想象、呈 现、验证各种交互概念。”

-

“现代产品开发三原则开始形成:功用性(capability)、可行性 (viability)和称许性(desirability)(见图 1-3 ),这是由 Doblin Group 公司的拉里•基利(Larry Keeley)提出的。”

-

我们建议把它更加具体地定义为一 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活动。理解用户的期望、需求、动机和使用情境。理解商业、技术以及行业的机会、需求和制约。以上述知识为规划基础来创造产品,让产品的形式、内容、行为可用、 易用,令人满意,无论经济还是技术上均切实可行。这一定义适用于许多设计领域,尽管形式、内容与行为的确切焦点因设计对象有所不同。例如,信息类网站可能格外关注内容,而设计简单的电视机遥 控器,则主要考虑形式。正如前言所述,交互数字产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复杂 的行为渗透其中。运用恰当的方法,设计能够弥合人类与科技产品之间的缺口。但是目前多数数码产品的设计方法并不能像宣传得那样奏效。

-

工业设计师维克多 • 帕帕奈克 (Victor Papanek) 认为,设计是“为赋予有意义的秩序,做出有意识或直觉的努力”

-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