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垕古镇,我是利用周末的一天去的。
古镇我是早听说过的,但潜意识里总觉得它无法和南方的古镇相比,因而离的虽不太远,但一直没把它放在心上。即使这次选择去神垕,自己也说不清是此行为了逛古镇还是为了赏禹瓷,或者是二者兼有之。乃至在去的路上,心里还在犯嘀咕,驱车跑这么远赶这么急,莫不会让我失望吧。后又想奢望那么多干嘛,只当权作是散心吧,由此也就释然了。
从禹州向西南行驶约30公里就到了神垕古镇,在通往古镇的路口,一堵仿古城墙正用它的特殊方式欢迎着人们的到来。“中国瓷器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两张名片,显示了它的不同凡响;中间巨大白色瓷盘上的两个红色大字“神垕”,又向人们昭示着它的神秘,勾着游人的心,让人不禁想一探究竟。
进入镇区,经人指点,到古镇来应该去老街一游。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沿坡下行,道路两旁的门店里里外外、满满当当摆的都是钧瓷。
哟,墙上镶嵌的也有。啊,路旁的电灯杆上套的也是。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瓷器的世界。
忽见路旁有一瓷器烧窑,便随人流进了院中。还算有些巧,恰逢开窑不久,多少能开些眼界。
院子里的台子上摆放着刚出窑的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瓷器,在太阳光的照耀下不时发出轻微的“啪啪”声。
主人说,那是瓷器冷却裂变发出的声音。裂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开片。本来以为开片影响了瓷器的美观,听主人细一解说,才明白开片反而是一种美,细细观察,果然发现开片增加了釉的变化和趣味,在阳光下折射出美轮美奂的不同亮色来。
烧窑在院子东边的一间房子里。窑是圆形的,直径约3米,高约1.5米。窑外摞了七、八摞一人高的烧瓷模子,用手摸一摸,还有余温。旁边的砖上还摞了几只厚厚的稍有些磨损了的手套。窑门是拱形的,有1米多高,人稍弯腰能轻松进到窑内。窑内零星地散落着几个烧模,想试着进到窑内,刚临近窑门,顿感一股热气扑面而来,遂抽身回来。
窑的顶端是用铁皮制作成的烟囱,一直连到外面一个类似水罐的东西。主人介绍说,那是他们投资近30万元购买配备的烟气净化设备,既能除烟除尘,又能脱硫,现在不是都要求环保了嘛,也得在行动上响应号召呀!
离开热情的烧窑主人和她的窑厂,继续前行不远就来到了老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用灰色的石头砌成的独立二层小楼,房子的中间是矮矮的圆形拱门是入口,上面写有“老街”二字。老街入口两旁同样也是用灰色的石头砌成的围墙,墙上爬满了绿色的爬墙虎,让人感觉古老与年轻共存。从建筑布局看,我猜测当初建此古镇的初衷之一应该是为了保护村民。
从入口进去,有一小桥,桥下是虽然不宽但感觉深的一条护城河。过得小桥,进入第二道门,始算真正进入老街。这更加印证了我的猜测。
老街街道仅有5、6米宽,中间是石板路,两侧是一家一户的砖石房,从房间进去,可通得院内。因年代久远,大多比较破旧了,主要在外面的一间作为商铺,用以售卖瓷器,其中小玩意居多,有些还是不错的,让人禁不住想淘上几件。
咦,在这小小的地方怎么还建有影剧院?细看来,应该是后来改作影剧院的,只是不知此前是作何用的。
再往前走,看到左侧有座"伯灵翁庙","伯灵翁庙"俗称大庙,里面是烧窑人供奉的神灵。关帝庙也是无处不在的,院子倒是不小,因时间紧,进去没有细看。紧邻的是"灵泉寺",里面有千年的银杏树和泉水。只记得院中有一棵很高很粗的古银杏树,据说树龄有上千年了。
老街不算长,往前走不远就到了炮楼,四面都有字,其中之一是“镇安”,顾名思义应该是镇守保一方平安的意思吧。
穿过炮楼不远处就到了陶瓷官署。
陶瓷官署是明清两朝专职从神垕官窑中甄选宫廷御用钧陶瓷的一个机构。院落是个二进建筑,保存比较完好,分东西两院,官衙和官袛相连,既是处理陶瓷纠纷的督窑官,又是居住的府衙。拍两张照片看看,效果不错吧。
陶瓷官署现作为陶瓷展览用,展出的瓷器看上去还不错,应该是精品。这匹马很有艺术想像力,是我喜欢的那一种。当然了,价格也是不菲的。
不过仅从性价比方面来讲的话,我还是喜欢老街两侧小店中的小玩意,喜欢就带上,根本用不着考虑价格。
要是喜欢体验现场制作的话,没问题,随时可以上手。看,这几个小朋友做的可是像模像样!
出得老街,有一“建业大食堂”,顿时有种雪中送碳、瞌睡送枕头的意外和惊喜。各种美味小吃应有尽有,香飘十里,诱惑着人的味蕾。来盘传统卤大骨,解解馋;老式十三碗有特色,那就来一碗;什么什么?顺河杂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来一碗尝尝味道……
神垕之行,让我感觉收获颇丰,既饱了眼福,又尝了美食,更重要的是还学了知识。这是一座因烧制钧瓷而驰名的千年古镇,这是一座活着的陶瓷古镇,这是一个奇特的古镇,历史上曾受四次皇封,更有不少文人骚客为之赋诗。
乾隆皇帝曾写了一首《赏钧红》:
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
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这是乾隆皇帝对钧瓷的评价,难道不也代表了我们对禹瓷的评价吗?
神垕一旅,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