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有酒的时候,就算没有知己,也没什么关系。李白想着,斟满一杯,一饮而尽。
他这半生和文坛大哥贺知章喝过,和世外高人孟浩然喝过,和王孙公主三教九流喝过,也和金銮殿上的李隆基喝过。喝来喝去,这些哥们啊酒友啊都各走各路了,只有手中的杯和杯中的酒一如既往。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月啊,影啊,人啊,热闹都是暂时的,李白苦笑着摇了摇头,斟酒,仰首,又是一杯。
「二」
这一年李白四十四岁,唐太宗给他端过茶,高力士给他脱过靴。可惜长生殿的风景终究比不上云海仙山和长河大川。
“哥的才华也不是为了给大唐文工团的填词儿弄曲儿的。”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长安的一片云彩。
就这样一路喝着,走着,醉着,醒着,有人要签名,他就大笔一挥;有人要合影,他醉醺醺的举起剪刀手;也有人对他指指点点,“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他想起年轻时候写的诗,一笑而过。
不知何时,摇摇晃晃到了哪里,他的前面突然站了个年轻人。
“要签名是吗,笔呢,签在哪?”李白头也不抬,满口酒气。
“我不要签名,我要和你喝酒。”年轻人说。
李白抬起醉眼,看见一张消瘦而刚毅的脸庞。坦率的说,李白不太懂得识人,但有一类人他绝对不会看错,那就是诗人。
他定了定神,莫名出了身冷汗,酒醒了大半。李白怔怔的盯着年轻人的眼睛足足十秒,仿佛发现了失散多年的孪生兄弟。
“好!好!拿酒来。”
「三」
关于这次会面,你知道,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说,叫做“二曜相会”——
大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
他在《唐诗杂谈》里写道——
“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提笔蘸饱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不比那天空中的异瑞一样神奇,一样的有纪念意义吗?”
为数不多的几次,上天对孤独的天才垂以怜悯,竟然将李白和杜甫安排在同一个时代,让两个伟大的灵魂可以面对面的喝酒吹牛。
「四」
论吹牛,李杜都是高手中的高中。
所以听说这两人在一起吹牛,高适急忙从乡下跑来凑热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先吹了一个。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紧跟着一个。
“没看见大鹏鸟,牛倒是扶摇直上了不少。” 高适总结了一下。
李白和杜甫豪气泄了一大半,直愣愣的瞪着高适,高适淡定的表示他不会吹,但会45°仰望天空。
那年李白四十四,杜甫三十三。但和年龄恰恰相反,杜甫像个苦口婆心的老校长,而李白却是永远处于青春期的问题少年。
性格的巨大反差并不妨碍大家做兄弟——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眼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他们裘马轻狂,快意人生,喝多了便扯条被子倒头大睡,睡醒了就伸伸懒腰,然后携手同游,关系好的胜过一对基友。
「五」
有时候,杜甫酒先醒了,看着醉醺醺的李白,会开启老校长的碎碎念模式——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李大哥,我们每天除了装逼就是喝,青春都献给了小酒桌,这样真的好么?”
“小杜老师,你活的这么认真,我实在佩服!虚度人生的确非常可怕,快喝一杯压压惊吧。”
“……”
偶尔,李白也喜欢打趣杜甫,回敬他一下——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哎呀,小杜老师都瘦成这样了,你这诗做的也太拼了吧。”
“李大哥你来的正好,快帮我看看这句诗用这个字好还是那个字好?”
“……”
「六」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就连诗圣和诗仙也不例外。
此前,高适已经策马向北,去边塞寻找人生的谜底。
此刻,杜甫也下定决心回到长安,继续“致君尧舜上”的理想。
而李白,则早已看透了那个地方,他要访遍仙山,去实现另一种人生可能。
终于,曾经的小伙伴们背负着共同的期许,走上了各自的道路。
「七」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一年前,长安的那个夜里,你不就已经看透了相聚和别离吗。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装作被风沙迷了眼,拂拭掉眼角的泪滴,望着杜甫的背影,一饮而尽。
「八」
李杜并称千年,却总是有人想评个高下。其实真的不必——
“笔下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千百年来,写李白写得最好的,是杜甫;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赠杜甫的诗中,最好的那首,来自李白。
「九」
古龙小说中,有个叫萧别离的曾说过:“没有别离,哪有相聚”。可惜李杜自此一别,再未相聚。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李白本想跟着永王李璘大干一番,却看错了人,随永王兵败而锒铛入狱。率兵征讨李璘的正是当年的好基友,时任淮南节度使的高适。
李白编辑了一大段微信,夸耀高适才华,回忆友情岁月。
高适没有回复。
不但如此,高适还删除了朋友圈里所有和他来往的记录。
李白什么都明白了。
此时他身败名裂,有人说他想制造国家分裂,贻害无穷;有人说他深受皇恩却怀有二心,影响恶劣。总之大家都说,对这种人,杀了干净。
然而有一个人却不这么认为,他冒天下之大不韪,写下这句——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不管他做了什么,不管你们怎么看,李白,是我的好兄弟。
「十」
后半生中,尽管未曾再见,杜甫仍然给李白写了很多诗——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凉风起时,杜甫担忧李白的心情会像天气一样糟糕。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连续三天梦到李白,他想“李白大概知道我在惦记他”。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看到长安挤满达官贵人,杜甫悲叹“才华盖世的你却憔悴伶仃”。
「十一」
李白拉黑了高适,却也再没有回复杜甫的微信。
原因,没有人知道。
有人说李白不是没回,他的诗作丢的太多,写给杜甫的都没流传下来;有人说因为杜甫和高适过往从密,所以他一并拉黑了杜甫;有人说李白是待罪之身,他不想牵连兄弟;也有人说李白天生潇洒,他只是不习惯儿女情长。
其实都不是。
那天夜里,李白又一次烂醉如泥,他反复读者“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读着“凉风起末,君子意如何”,只是热泪与热血终究化作“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小杜,你还是这么认真。难道你还不明白吗——
人与人之间,要么生离,要么死别,并不存在第三种结局。
「十二」
不知醉了多久,李白恍惚醒来。
此刻正是月初生日未落之时,长空中,红日昭昭,白月皎皎。
他睁开睡眼,散落的诗句映入眼帘。
这一首《月下独酌》,他已经写了一生,此刻,终于决定做一个收尾。
李白研墨、提笔,整理神思。他深吸了一口气,如杜甫般认真,一字一顿的写下——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未完待续 】
分享好诗和好故事的原创公众号,欢迎关注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