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完书喜欢写读书笔记,发公众号、发朋友圈。不免有人疑惑,为什么要费神写文章?这不是多此一举、自找麻烦吗?
更何况,我的水平也不是什么名家大师,半桶水还要特地写出来晃荡,不怕惹人耻笑吗?
事实上,我也并不打算成为作家,但这就没有写作的必要了吗?我看未必。
写读书笔记的主要目的,在于自查学会了多少。
人常会犯一个毛病,叫“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学了一点,就过分乐观了起来,以为自己掌握了全部。这样不仅会自大,也不会进一步精进下去。
苏格拉底也发现了雅典人有这个毛病,因此逢人对话,就抓着他们自以为知道的事情,不断追问,直至对方下不来台,答不上来为止。
这就犹如把人们从觉得自己都知道的迷梦中叫醒,证明给他们看,你以前觉得自己知道的都是错的,你对此其实什么都不知道。
普通人哪受得了这种当众出丑,搞得被他追问过的人,起床气都不小,这也是导致后来判苏格拉底死刑的原因之一。
苏格拉底自比牛虻,要惊醒雅典这高头大马。我当然不会学他这般作死,能惊醒自己就足够了。
那么,该怎么知道自己到底知不知道呢?
在学校,有考试,和标准答案一比,懂不懂自然见分晓。但我看的闲书,哪有自带测试题的?
因此,把对于读书的理解写出来,就是一种比较好的自测方法。即“输出倒逼输入”。
理解容易,写下来可就难多了。要组织语言、理顺逻辑,把书中的意思用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写文章的过程,也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如果发现有些地方解释不清、逻辑不通,那这就是知识漏洞了。
文章发出去,倘若有人愿意与你互动,追问出自己都没意识到不知道地方,那自然是赚到了。半桶水时常拿出来晃荡一下,才知道自己桶中水深呀。
可以说,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要有输入、加工整理、内化,还要有输出。
但仅仅写下来还不够,因为还可以用专业术语来带过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而其实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
因此,更进一步,就要用大白话,让一个门外汉都能听懂你在说什么。
这就是“费曼技巧”了:用大白话,说给八旬老太,说给八岁小儿,让他们都能听懂,都能有兴趣听,那你就真的懂了。
简而言之,“说人话”
看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很有难度。
何帆在讲写作技巧的时候,就给我们定了一个小目标:用简单的白话文,把一件小事说清楚。
何帆说,能做到这一点,就足以秒杀90%的竞争对手了。而在他遇到了学生中,几乎很少有学生能做到这一点。
为了做到这个目标,何帆附赠了“何帆三招”,相比《金字塔原理》,更感觉简洁明了:
*每一个自然段,第一句话必须是本段的中心思想
*每一个自然段,后面几句话必须有逻辑关系。如递进、并列、对比等。
*上一个自然段和下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必须要有逻辑关系
很明显,何帆三招更适合强逻辑性的文章,用于搭建文章骨架。而本文这种拉拉杂杂的文字,似乎并不适用。
写文字,是一个体力活,费神费力。何帆对此的建议是,多写,笔耕不辍,习惯了就不觉得累了。
希望我能保持这个习惯,不断写下去、不断精进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