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法师数次上表朝廷欲往西方求法,但唐太宗李世民正在筹划与东突厥的战事,为防止情报和战略物资的外泄,封闭了所有的边境关卡,禁止所有人员私自出关,因此玄奘的上表始终未被允准。两年后的贞观三年十月,因关中发生饥荒,朝廷允许长安百姓自行出城求生,一心求法的的玄奘趁乱从长安出发,开始秘密西行。
当他途经兰州到达凉州时,凉州都督李大亮严格执行政府闭关的法令,强令法师东归长安,幸亏得到了凉州本地僧人的帮助法师才得以继续西行。从凉州昼伏夜行一千五百多里到达瓜州后,瓜州刺史独孤达非常尊敬玄奘,待之甚厚。
但没有朝廷度牒(通关文牒)的玄奘还是无法通过重兵把守的边关——玉门关,只好暂时在瓜州滞留,时间长达一个月有余。这期间法师所乘马匹也死了,两个随行僧人一个去了敦煌,一个被法师遣返回了凉州。瓜州也收到了凉州发出的“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的通缉令,好在州吏李昌并没有缉拿法师,而是劝他尽早离开瓜州。
法师誓不东还,但玉门关又无法逾越,正值无奈之际,有位礼佛的胡人石槃陀来拜见玄奘法师,恳请法师为其授戒,承诺可以带法师绕过玉门关及五烽(玉门关外五座烽燧,各相距百里,燧下可取水)继续西行。玄奘大喜,立刻买了两匹壮马准备出发。石磐陀又向法师引荐了一位经常往来于瓜州和伊吾之间的老翁,玄奘用自己的壮马换了老翁的识途老马。
石磐陀带着玄奘法师连夜出发,在玉门关上游十里处渡过葫芦河(疏勒河)绕过了玉门关。但出关后石磐陀却又开始反悔了,因担心受到牵连,提刀想胁迫法师东归,被法师严辞拒绝,但法师宅心仁厚,承诺不告密并送给石磐陀一匹马之后两人分道扬镳,各奔东西。
没有了向导,玄奘只能继续独自西行,在去往第一烽取水时即被守兵发现。幸运的是,第一烽的校尉王祥对玄奘法师也是推崇备至,在他的帮助下玄奘最终从五烽官道顺利通过,又穿越九死一生的莫贺延碛(今罗布泊北)到达伊吾(今哈密),才得以继续西行求法之路。
同样位于瓜州的榆林窟以及东千佛洞中绘有多幅西夏时期的《玄奘取经图》壁画,画面上除了玄奘之外,均有一位牵马的胡人,一副尖嘴猴腮的模样,推断此人应该就是石槃陀。因为石磐陀是石姓胡人,“石”成为孙悟空破石而出的出身,“胡”则成为其猢狲的形象。石磐陀带着玄奘偷渡过关解了法师燃眉之急,是法师能够顺利出关西行的最大功臣,但其却又多次试图阻止法师西行,甚至想加害法师,最后又幡然醒悟,与法师心平气和地分道扬镳。他的多面形象经过多次艺术加工后最终成为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事实上,在榆林窟的壁画中,时期越靠后石磐陀的形象就越接近于猴相,这也说明了孙悟空形象的不断演变过程。因此,瓜州才是孙悟空真正的家乡。
榆林窟第二窟《水月观音图》中的玄奘取经图
榆林窟第三窟《普贤变》中的玄奘取经图
让玄奘法师进退维谷的瓜州城,就是现在的锁阳城遗址,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城东南约70公里处的戈壁上。
锁阳城始建于西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唐初设瓜州,西夏时在此设立防范回鹘的西平监军司,到明朝时因疏勒河改道,锁阳城附近变成盐碱湿地而被称为苦峪城,后又因嘉峪关闭关而彻底废弃。锁阳城之名源于清代末期,因城周围生长有诸多味美甘甜的锁阳(一种肉本植物,可入药),故被当地百姓称之为锁阳城。
锁阳城中的锁阳
锁阳城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疏勒河的昌马冲积扇西缘。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古城,在河西走廊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方面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盛唐之际,因玉门关位于瓜州城北附近,因此瓜州也成为唐王朝的边陲锁钥,向北过玉门关可抵伊吾,是中原与西域联系的重要纽带,向西可直达敦煌,东北连接酒泉,向南则通过榆林河谷过壅归镇与吐蕃接壤,是河西走廊西端最重要的交通和军事枢纽。
锁阳城虽然在西晋已具雏形,但真正兴盛却是在盛唐,整体形制也保存着典型的唐代古城风格。古城遗址分内外两城,外城呈不规则方形,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除了北侧和东北侧城墙断续遗存之外,其他外城的城墙几乎无存,推测应该是被祁连山的洪水冲毁。在残存的北墙遗址,依然可以看到清晰的马面、城门、瓮城等建筑残骸。
锁阳城(卫星图)
内城整体呈方形,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四面城墙保存均较为完整,城墙四周均设有大量的马面,四周建有角墩等附属设施,其中西北角墩上建有一座夯土与土坯垒砌的烽燧,残高约18米,历经千年而不倒,成为锁阳城的象征和标志性建筑。内城北墙和西墙的中部各开一城门并筑有瓮城,这属于正常的建筑规制。但让人感觉奇怪的是,内城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又各开一个城门并筑有瓮城,尤其是西南角的城门及瓮城完全代替了角墩。这种在角墩位置开城门并筑瓮城的建筑规制较为罕见。
锁阳城复原图
西南瓮城
内城偏东侧建有一道南北走向的内墙,将内城又分为东西二城,其中东城为行政办公的官署区,西城则为商贾云集的公共区,内墙偏北处设有一门连通东西二城。
站在西南角墩遥望西北角烽燧
内城里遍布着大量高低起伏的沙丘,沙丘上被灌木丛铺满。这些沙丘之下其实是古代的各种类型的建筑物遗存,坍塌后就被黄沙掩埋。这些遗存目前尚未被考古发掘,发掘之后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城内沙丘
在锁阳城周围,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古代水渠遗迹,这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好最密集的古代农田水利灌溉系统。这些渠道包含了五条干渠和百余条支渠、子渠,总长近一百公里,多数干渠两侧筑有渠堤,并建有分水堰、拦水堰等设施,既能将疏勒河的河水引入到锁阳城周围,灌溉农田九万亩,又能够在夏季祁连山上冰雪融化形成洪水时进行引流,避免锁阳城受到洪水的冲击。这些水利设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中国西部古文化遗存和独特自然景观结合最为完美的地方之一。
内城西墙
更远处的祁连山下的戈壁滩上,密布着历朝历代的墓群。整个墓区长30公里,宽5-8公里,有汉唐墓葬二千多座,分为砖式、洞穴室两种结构,大型墓有六十多座。
锁阳城西的大墓子母阙
现在的锁阳城遗址已经被当地政府开发成了一个景区,分为两处景点,一处是锁阳城遗址本身,另外一处是锁阳城东北处的塔儿寺遗址。由于景区现在文保工作尚未完善,参观需要全程在工作人员引领下进行,游客中心与两处景点之间均需要乘坐景区的游览车,有专门的导游引领和讲解,并不能自由参观。
在景区门口竖立一个巨大的薛仁贵征西的雕塑。相传唐代名将薛仁贵奉命西征曾经被困在瓜州城中,靠锁阳为食才坚持到援兵到来。但薛仁贵征西只是近代的戏剧演义,真实的薛仁贵征西是在青海与吐蕃交战,并非发生在瓜州或河西走廊。不过在唐高宗时期薛仁贵确实出任过瓜州长史,但是唐时“长史”一职大部分仅为虚职。而坊间流传的关于薛仁贵 “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的故事里的天山,也并非是现在新疆的天山,而是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盖山,所以薛仁贵是否真正来过锁阳城也是一个未知数。
但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却是一定到过锁阳城,著名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应该就是在这里写的。当时的诗人应该是站在锁阳城的城楼之上,遥望着瓜州城南侧的祁连雪山和北侧的玉门关,豪气冲天,文如泉涌,一蹴而就写成了大气磅礴的千古诗篇: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安史之乱后,河西地区唐军调入内地平叛,吐蕃势力乘虚而入,蚕食了河西走廊的大部地区,瓜州也于776年陷落。848年,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率众驱逐吐蕃,收复了瓜州和沙州(敦煌)等地。此后,瓜州先后历经张氏归义军、曹氏归义军、西夏和元的统治,历经几度兴废。
明朝之后,随着疏勒河的人工改道以及明王朝的闭关防守政策,包括锁阳城在内的嘉峪关以西地区最终被明朝政府所放弃,边民悉数内迁至嘉峪关内地区。锁阳城外原有的水利和农业设施逐渐被每年夏季祁连山的洪水所冲毁,连外城的城墙也未能幸免。近代为了防止洪水对锁阳城遗址的冲击,相关部门在遗址西南侧修建了一条一千多米长的防洪堤坝。
南墙外防洪坝
锁阳城周边已经开始往雅丹地貌的方向发展,雅丹初期的特征已经显现,上万年后,这里可能也会变成像魔鬼城一样的雅丹地貌,因此锁阳城周围也成为观察地质地貌雅丹化过程的一个窗口地区。
锁阳城外的准雅丹地貌
在古城遗址东部偏北约900米处,有一座古寺庙遗址。现在主要还留存有藏经阁和几座供奉塔,大部分为元代所建。因藏经阁形似佛塔,故俗称为塔儿寺。塔儿寺在唐时是阿育王寺,推断就是玄奘法师滞留在瓜州时讲经弘法的寺庙,可能也是玄奘法师为石磐陀授戒之所。
塔儿寺3号建筑遗址
藏经阁上有三个盗洞,最大的盗洞至少在清代以前都已出现。1907年英国探险家和考古学家斯坦因曾经来过这里考古,其拍摄的照片已显示当时大的盗洞已经存在,而两旁小的盗洞则应该是在民国时期才出现的。
塔儿寺藏经阁
藏经阁后面矗立着几座供奉塔遗址,应是元代民间信徒所建,规模不大,但也已经在大漠风沙中屹立数百年,桑田沧海,见证了塔儿寺和锁阳城由盛转衰的历史。
塔儿寺供奉塔(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