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上看到一篇关于讲书法入门的文章。主题是"书法入门为何很难"?觉得这个命题对自己的感触颇多,在回复作者的长篇评论后,意犹未尽,就将回复帖贴一切,来个“借题发挥","小题大做"一下,供有识之士鉴之并给予斧正。
"书法入门”,真的难吗?
有人说,学书法,“入门难"。而我始终认为,学习书法,只要遵重规矩,"入门不难”。书法,大至分"真行草隶篆”这五大类字体,这就是为学习书法者对习书法时时,入门阶段时就要有全面认识书法艺术的"规矩”。并且指出“楷书如站”,“行书如走”,“草书如跑”,用一个人从学会站立,行走,到最后后奔跑的形象比育,来说明书法入门时练习工整楷书的意义。这就说,学书法,入门功夫就好比你学习站立,这是一个漫长支撑力量和平衡性的锻炼。这是人之所以能够行走,奔跑的前提。所以说炼书法从真书入门,不论是篆隶,和晋唐的正楷,都是如同一个人的学习站立,是基本功的训练。这是培养手臂掌指的平衡力与稳定性的力量练习,也是对毛笔书法艺术工具毛笔性能的体验和运使能力的体验,这种入门功夫是在"真书”所需要遵重的"规矩”所强调的“横平竖直”“一波三折"中才能得全方位的的锻炼,让自己运笔铺毫,在纸上能作到"永字八法”可以"八面出锋”又"八面玲珑”的时,学行草则顺利成章,水到渠成…
笔者个人认为,对于一般学习书法的人,在晋唐楷书上多下功夫,才是当下写习书法的人应该沿袭的正宗的传统学习方法,也是比较科学而正确的入门方法。特别是对年轻人犹需如此。象宋元时的米,苏,黄,赵等各派大家,其书法作品,做闲暇欣赏,并从吸收一些点画,结体及理论上的优点来充实自己为宜,作书法入门,个人认为实为不可取,因为这种"个性"张扬的"意造无法",在很多的时候会会让习练书者忘了学习书法的初衷,而退化为"沉不住气,坐不下来,静不下心,入了不门,定不了性”到最后就“一切都乱了”…当代书法界的"丑书”和"江湖体”的产生就是这种"是非不分”,不遵重"规矩”的结果。
书法,就应该本着象对待一项伟大的建筑工程那样,严肃认真,以规矩而行,如不遵重“规矩",无论是桥梁,还是居民楼,都是要摊塌垮掉的,中国"书协”,即书法家协会如今被网络上称为"书协",不就是这些乱了"规矩"的所谓的"大师","博士生导师”级的“书法艺术大咖们"大秀,特秀"丑书”"江湖体”这些相当于建筑工程上,被誉为"豆腐渣工程"而"垮塌"了一桩建筑"不遵照规矩标准"的结果吗?书法,既然有篆隶真行草之说,这都因为这五种书体之间是有着固定的审美标准和一定界限的。不然,作这样的分类意义何在。而这也是学习书法,入门不难,几下就可认识的 所以说学书法,笔者始终坚持认为,只要找到规矩,然后依照规矩,入门真的不难,而且三周,甚至是两个月就可以入门,所谓的"字无百日功",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因此我想对喜欢书法的广大书法爱好者郑重地说一下,学习书法,从晋唐两个楷书感行的时期名家,既二王,欧,颜,柳,这几位名家法贴入如王羲之的《乐毅论》,欧阳询的《九成宫碑》,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法帖着手,然后围绕点画,结体,及章法三个要素作長期的分阶段的练习"攻关",入门真的不难,你尽管大胆地依规矩而学,去记忆,去总结,去思考。时间久了,你挥笔就能透露你的“师承门派”的时候,你就会认笔者此言不虚。
学习书法,入门不难,难就难在入门后,依旧初衷不改,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依旧遵规矩,守规矩,脱规矩,合规矩,紧守一家之根本,博采众长之优点,融汇贯通,优化组合,写出让人耳目一新,气象万千,意韵无穷的令人赏心悦目,能给别人心灵受到某种感动和振撼的,具有"力量”的艺术作品。要做到这样才是最难最难的。学书,从晋唐的"楷书"入手,入门真的比造飞机大炮还难吗?!回答当然是肯定。不要让那些喜欢"以讹传讹,人云亦云,故弄玄虚"之流的"谎言"所迷惑住了自己,这些人说的这番话最终只会误人误己。最后会迷失自己。自己也让其自己的言论会迷糊自己的。这是当代“丑书"和“江湖体”书写考的最后的结果。
一个人无论是写字,作人,作文,还是做事,当本着"对别人负责,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一切"从心出发”,这样才帮助别人,同时,在"温故知新"中也提高了自己。肺腑之言,供大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