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篇-读书专一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
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
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
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评:
想要弄懂一本经书的办法就是琢磨透这本经书。不能这山看着那山高,这本书看一些,那本书看一点。貌似觉得什么都懂了但到头来是一问三不知。
咋读呢?曾国藩这个读法是我这句搞不明白,我就一直读。耐着性子和这句话死磕,直到弄明白了,我再读下一句。今天今年没读明白的,明天明年继续读。这就是读经书的
耐字诀。
枯燥的过程,是对自己死磕的过程,是不放过自己的过程。这种重复性地阅读和理解,慢慢琢磨,其内涵也就慢慢显现出来了。
这就是俗话说的: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曾国藩说的是经书的读法,这个道理搁在咱们读经典著作的身上也是行得通的。不过我也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就是对于经典类书目的阅读,有些难以理解的地方,其实还有
自身阅历的原因。阅历不到,很难理解的。可以把这本书标记下,隔一段时间读读。每次读,应该都会比上次有多一些的收获。
读历史的方法我是非常赞同的。历史事件中人物事件的历史意义很多都是后人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总结出来的。这样读起来很干,只是让我们记住了这段历史而已,并不能让我们
学习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但假如我们把自己代入进去,和当时人处在同样的事件中,想想看,当事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如果是我们,我们又会怎么做,我们做的会比他们更好吗。
这样读历史,会让我们去思考历史更多的细节。读起来也不会那么枯燥无味了。
学习历史的目的是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现在和未来,最终是为了我们去服务的,只是记住这些死掉的历史知识并无多大用处。用历史里面的经验和教训才是我们的目的。
问学篇-读书专一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别无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致温弟
尔要学诗,先须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须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
评论:历史经典,皇皇巨著,实在是灿若星河。倾尽一生也只能读得一丝一毫。如何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中有所收获呢?曾氏给出了他的读书心法:读一人的专集。
读专集是更好了解一类作品的更好办法,颇似我们现在所说的专题阅读。通过这种深度的学习和思考,自己的认知会有很大的提升。
专集没有读完,就不能换别的书来读。读书的专一也就在此。可见读书也是磨练一个人性情非常好的办法。
判断一个人读书有两个标准:看他读的什么书?看他读得有多深入?这两点能做到,书读得应该是很可以的。
修己篇-必有师,慎择友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凡人必有师;若无师,则严惮之心不生……此外择友则慎之又慎。昌黎曰:“善不吾与,吾强与之附;不善不吾恶,吾强与之拒。”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评:这里谈到了受师和交友的重要性。
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老师交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很多行事为人的一些准则。如果没有老师们(凡是能教育自己成长的人,尽可以是老师)的教育和指导,尊敬谦卑之心就很难形成,对这个社会也会玩世不恭。
一个好老师,是一个人一辈子的福分。
择友需要非常慎重,因为朋友的贤否直接关系到自己的成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人是环境的产物,是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和生活的。什么样的环境就决定什么样的人生。豆瓣上的一篇文章你身边的朋友,决定了你的层次里有句话这样说到:
人进步本质就是不断从一个圈子进入另一个圈子的过程,当你止步不前的时候,只能停留在自己的圈子打转,而优秀的朋友早就悄无声息的离开了老圈子。
环境能不能改变?很大程度上不能。能做的是改变自己,选择让自己能够成长的好环境。怎么做呢?韩愈说的话很深刻:良友诤友没有主动跟我交往,我却一定主动的、执着、和他们交往;损友烂友虽然不讨厌我,我却一定要主动地远离他们!
可有一点需要明白:良友诤友的环境不是说能选择就选择的。我们必须自己能够成长,能够变得优秀。这样在这个环境中才能和优秀的人一起成长。
没有优秀的人愿意带着一个不求上进的人往前走的。
治家篇-兄弟和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禀父母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评:
家和万事兴。
这是很多人都喜欢的吉祥话。但古往今来,真正能做到的大家也不多。能做到的,也大多成为坊间美谈。要做到这一点太难了。即使是曾国藩家族,哥弟之间也出现过感情危机,甚至到了不相往来的地步。
归根揭底,是一到了生活的层面,就是鸡毛蒜皮的细节。这些细节很容易把家里人的感情拖进去,在里面互相指责、抱怨,家庭氛围中满满的负能量,最后成功上岸的家庭确实不多。
治家,何尝不是一门大学问。
这段理解起来不难,说理上一贯用到了常用的对比说理方法。这是不是曾氏的风格?
修己篇-与师友交,宜常存敬畏之心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致温弟
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
评论:
一个比自己优秀的人,可以做老师也可以做朋友,但都必须存有敬畏之心,对人家恭恭敬敬的。如果不这样做就,曾氏用了一个非常严重的词,“慢亵”,字面意思是轻视,看不起。
这种态度直接的后果就是并不能从优秀的人那里学习真正的东西,让自己成长起来。反而有了一身不好的毛病。
因此,对于优秀的人要有恭敬之心、谦卑之心,我们才会有上进之心。
问学篇-功课须专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致温弟
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
评:
曾氏在以前的时候会给弟弟指定相应的书目课程给弟弟。但现在觉得这样做会往往强人所难。弟弟们未必愿意也没有啥益处,索性就不再这样做了。但仍然给弟弟一个建议就是要专。
这之前咱们也谈到过,就是读书要专一,一本不读完就坚决不看下一本。下定功夫把一本书读完读透之后才能继续读新书。
当然了这是曾国藩认为的读书方法论。但不管用何种方法读书,需要做的就是不管书本也好,kindle 也好或者其他电子书也好,要读起来。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问学篇-无论何书,须先通读一遍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致温弟
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叶,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
评:
作者写一部书,精彩处往往也是一部分。但为了引出这一部分,需要很多内容进行铺垫和导读。
书的整体布局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考虑是什么……这些思考也只有在整体把一本书读完之后才能有自己的答案,甚至还没有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再读一遍。
精彩的书读两遍,一遍是了解整体和大概;第二遍就可以针对几个重点章节进行细读,品味。如此,我们从这本书中能吸收到更多的东西。
2020.03.30-20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