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怪叔叔PANDA,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
3月1日《绿皮书》已经在国内院线上映了。这部影片可以说是最快登录国内院线的奥斯卡获奖影片了。(周一获奖,周五已经在国内院线上映了)。
从这个方面,也可以说明引进方对于这部影片是非常看好的。
可是这部影片在获奖之时和获奖之后,都遭受了非常多的争议。很多的人都认为这部作品配不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称号。
那么这部影片到底有没有资格获得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呢?
今天的《怪叔叔PANDA陪你看电影》就来跟大家聊一聊这部饱受争议的“主旋律”电影——《绿皮书》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还是简单的概括一下故事的内容。
《绿皮书》主要讲述了1962年的美国,一个黑人钢琴家到美国南部地区(1962年的美国南部地区对于黑人是非常的歧视的)去做巡回演出。
为了避免在巡演的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他请了一位白人作为自己的司机兼助理。
而在出发之前,这位白人司机拿到了一本“绿皮书”,这本“绿皮书”里记录的都是当时在美国南部地区,黑人可以住宿和用餐的地方(这也是这部电影名字的由来)。
带着这本“绿皮书”,两个人一起踏上了巡演的旅程。在巡演的旅程中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最终两人都获得了新生的故事。
奥斯卡金像奖
要想知道《绿皮书》有没有资格获得这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奖项,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一下,奥斯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奖。
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叫做“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简称学院奖)
而这个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是1927年由美国好莱坞一群知名电影人发起的一个非营利性质的组织。
这个奖起初设立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电影演员,导演,编剧以及其他电影工作人员的表彰来推动电影工业的发展。
这也就是说,奥斯卡金像奖并不是一个艺术类的电影奖项,只要是在上一年上演的电影,都可以参与奥斯卡金像奖的选举。
而选举的模式是经过两轮的投票来评选出该届的优秀电影。
第一轮是提名投票,由学院下属各部门负责提名(采用记名方式),获得提名的影片,将在学院本部轮流放映。观后学院的所有会员再进行第二轮投票(采用不记名方式),最后以得票的多少决定影片的获奖。
这也和很多的电影奖采取的资深影评人评选制不同,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了影片的评选当中,这也让那些“艺术”与“商业”结合的更好的影片能够脱颖而出。
奥斯卡金像奖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倾向性。
奥斯卡金像奖是一个有着非常强烈倾向性的电影奖项,所有获得提名的电影都是受到历史和当下政治因素影响的电影,比如今年的《绿皮书》,《黑色党徒》等等。
有时,社会环境,时代精神和电影的主旨甚至比影片本身的艺术含量更为重要。
奥斯卡金像奖永远都会选择最安全,最主流,争议最少;但同时又含有被广泛接受价值的电影作为获奖影片。
这样看来,其实奥斯卡金像奖更像一个命题作文,而当下的政治因素就是作文的题目。
《绿皮书》——主旋律电影?
说了这么多奥斯卡相关的东西,我们再说回到我们这部电影上来。
《绿皮书》你说他是政治正确也好,你说他是主旋律电影也罢。正如我们刚才所说的,它只是点了奥斯卡金像奖的题。写了一片奥斯卡老师布置的作文题。
题目大概是这样的:请以当下的政治因素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题材不限,时限一年。
《绿皮书》很好的扣了题,而且文章写的非常流畅,细节描写的也非常传神。故事里的两个人物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那么它为什么不能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呢?
而且相较于很多人说它讲的是种族,阶级的矛盾和融合,我却更愿意认为它是一部探讨人性的作品。种族和阶级只是故事的背景。
我们就来说说故事里的黑人钢琴家。他在电影里有一段台词我映像很深。
“如果我不够黑人,也不够白人,甚至是不够男人,那请你告诉我,托尼,我到底是什么人?”
他是一个从小受精英教育长大的人,但是他却又偏偏是一个黑人,我们很难想象他从小到大都经历了些什么。
他和许多的白人孩子一起成长,但是因为当时的大环境,注定了他是不可能被当时的白人社会所接受的。
但是他所受到的教育和他成长的环境,却又让他成为了一个不一样的黑人。在黑人的眼中他也成为了一个异类。
久而久之,他会感到迷茫,没有归属感,在内心里对于自己的认同会越来越低。直到最后慢慢的迷失自己。
在故事里,他一直一直在克制自己的情绪,直到大雨中和“托尼”的一番对话,才真正的爆发了出来。这种克制以后的爆发,才显得更加有力量,也让这个角色更加的真实和出彩。
通过和白人司机“托尼”的相处,他慢慢的开始真正的接受自己黑人的身份,一个站在地面上的黑人,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黑人。他才真正的开始认同了自己。
最后才会在黑人酒吧里弹他从来都没有弹过的“爵士”(黑人的代表性音乐)。
这个人物,整个转变的过程是完整的。也向我们展示了人性里自我认可的东西,而种族和阶级,只是导致角色迷失的背景因素,而这种因素可以换成另外的任何一种。(比如《触不可及》里的背景设定)
但是对于人性的思考,却是不会改变的。只是可能会没有种族,阶级这样的设定来的出彩。
马赫沙拉·阿里(黑人钢琴家)的表演,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钢琴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正是他这种克制的表演方式,让我体会到了这个人物在面对这个社会时候的无奈和勇气。
就像电影里说的:“为什么谢利医生(黑人钢琴家)要做这些演出,那是因为天才还远远不够,要想改变人心,需要的是勇气!”
在克制的表演下展现出来的这种勇气,才更加的让我们体会到这个勇气的力量。让我们从心底里认可这个人物,喜欢这个人物。
在角色的复杂程度上来说,我觉得马赫沙拉·阿里饰演的黑人钢琴家要比维果·莫腾森饰演的白人司机复杂的多,也要有力量的多。
马赫沙拉·阿里很好的向我们展现出了这个人物,最佳男配角实至名归。
《绿皮书》——与真实事件相比有很大的差异?
有很多的人也在吐槽说这部片子与真实的事件有很大的差异。我倒觉得这不是正好说明了,它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实至名归吗!
《绿皮书》并不是一部纪录片,它完全没有必要按照现实的故事一幕一幕的还原。
它只要通过故事表达出它想要表达的东西,让观众们接受了,让观众们喜欢了,它就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而一定要强调它与现实事件不同的人,反而显得有些可笑。
如果你一定想知道,那我可以跟大家简答的介绍一下真实的故事:
真实生活里的谢利医生(黑人钢琴家)从来也没有弹过爵士乐。并且他曾经公开的表示过他很讨厌爵士乐。
真实生活里谢利医生和托尼也没有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只是简单的雇佣关系。
听到这样的事实,再回想一下电影里的情节,你希望看到的又是哪一个故事呢?
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而不是记录的过程。
我只想说这样讲出来的故事,更有力量。这样的剧本配得上最佳原创剧本的奖项。
《绿皮书》——奥斯卡灾年里的最佳影片!
奥斯卡小年也好,灾年也罢。就去年的所有电影来看,我还是认为《绿皮书》确实是最佳影片。
与《波西米亚狂想曲》相比,对于人性的思考和挖掘要更加的深刻。《波西米亚狂想曲》作为一部传记类的电影花了很多的功夫在还原历史场景上。
挖掘人物内心变化的过程是有的,但是没有《绿皮书》这么的完整,在交代上有些欠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这里看看《波西米亚狂想曲》——那个男人铸就了真正的传奇)
与《罗马》相比,《罗马》显得太过于私人化,在观众的接受程度上,肯定是没有《绿皮书》要好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这里看看《罗马》——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外语片奖,最佳摄影奖)
与《黑豹》相比,我觉得就不用与《黑豹》相比了吧!
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于电影的评价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
如果这部影片真正的吸引到了你,也让你能够感受它想要传达给你的东西,同时还反映了社会问题,挖掘了人物的内心。
难道这样的影片还不能是一部最佳影片吗?
PS:白人司机是《指环王》里的阿拉贡?我不接受,我不接受!
看电影,感受百味人生!这里是《怪叔叔PANDA陪你看电影》,我们下期再见咯!88!
豆瓣评分:8.9分 怪叔叔PANDA评分:9分
怪叔叔PANDA评分纯属个人乐趣,无任何参考意义,望大家见谅。
喜欢怪叔叔PANDA的朋友记得点赞评论关注分享哦!关注微信公众号“讲故事的怪叔叔PANDA”,会有更多精彩内容带给大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