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樊登老师讲的《终身成长》,这本书,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原来,我们所有的习惯行为,都可以归结为,两种思维模型,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那什么是固定型思维,什么是成长型思维呢
就拿我自己来举例,我有天出门,遇到各种不顺,特别倒霉,我会抱怨,觉得今天水逆,不适合出门,被懊恼的情绪困扰。而成长型思维,会觉得,我今天没有留心,今天要吸取教训,以后多注意。
再反思我前几天上班,遇到的一个问题,我们领导,给我安排了一场考核,以口头陈述我们产品。讲完后,领导很不满意,说我没好好学习,当时我就在心里想,我才来多久,又没人给我培训过,我怎么会讲得好。这样的结果是,第二次,我还是讲不好,因为我没有从自身找原因,没有想过,这次没讲好,哪里没讲好,下来应该怎么办,没关注自己应该怎样去获得成长。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
所以,两种思维,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首先,对自己评判不同,准确度差别很大。成长型思维,对自己的评价相当准确,会客观看待自己的水平,而固定型思维,徘徊在自大和自卑之间。
其次,当获得机会的时候,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一直有社交恐惧症,特别害怕上台讲话,每次有上台的机会,我都紧张的发抖,害怕自己说错,害怕丢脸,这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而成长型思维人首先的想法是,我获得了一次锻炼的机会,会不会丢脸无所谓,我可以上台去锻炼了。
第三,脑波不同,也就是兴奋点不同,就拿考试结果这件事来看,是排行,还是自己实现了什么结果。成长型脑波亮的时候,是解析答案的时候,而固定型思维,是在揭示排名的时候,他们只看自己排到第几,不管自己是否真正做好。
第四,对努力程度的看法,对天分的看法。固定型思维的人,更希望别人夸他聪明,有天分,而不是努力,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班上有同学,平时上课总喜欢耍点小聪明,然后,回去之后就埋头苦读,刻意显示自己,不喜欢读书,就是成绩好,希望别人夸他聪明,是天才,这样的情况很多,包括我自己,也更喜欢别人夸我聪明,这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这样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以后他会不努力。相反,成长型思维的人,从来不急于证明自己,他们不会关注别人怎么看待,他们不耻下问,不是为了面子,为了当下的感受。
第五点,对失败的看法,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身份,成长型思维,把失败看成一种行为,会从中找原因。固定型思维,一遇到失败,就从外界找借口,那他其实已经失败了。
那怎么去应用成长型思维呢
在学习上,成长型思维,不会死记硬背,会去琢磨,会去想,归纳总结,而固定型思维,能不努力就不努力,只要能够达标就行,会跟环境对标,只想证明自己跟别人不同。
体育上,甚至都没有天分,回看那些有成就的运动员,基本上都是刻意练习的结果。成长型思维是反脆弱的,固定型思维是脆弱的
商业上,安然造假,跟他们企业文化有很大关系,他们招聘,都是招聪明人,每个人,生怕自己不好,宁可做假账,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没成绩。领导首先看人,而不是看每个人,都是可以成长的,他们虐待员工,证明自己有地位,有权利。不断想办法,证明自己。而成长型思维的领导,他们相信人是会成长的,他们更注重对人的培养。
做这些训练的人,会逐渐成为成长型思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相信人的能力可以发展。第二个问题,想出一个,以前很差,现在还可以的。第三个问题,给你的员工写一封信,告诉他,能力是可以发展的。第四个问题,回想你,以前是不是有过认为,某个人不行,最后她成功的案例。
在婚姻恋爱方面,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的,她在结婚当天,老公跑了,老公婚前恐惧症,她站在台上,面对亲朋好友,她怎么办呢,她在台上独舞,整个场面有被她控制了,后来,她嫁给了一个更合适的人。而在固定型思维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要你努力才能获得的婚姻,都不是你的,这样的思维,很可能将来会嫁不出去。而这句话,值得我深刻反思,曾经我一直觉得,缘分天注定,我只需要等待,但这只是童话故事,这样的思维,是错误的。
对成长型思维,也有些人,会理解错误,产生误区,第一,只关注自己的亮点,觉得自己有优点就是成长型心态,第二,有人只注重努力,第三个,你可以做任何事,这些都不是成长型思维。
那做到成长型思维,就要求我们,放下自我,像孔子一样,行所当行,做自己该做的事,有三个建议:
第一,接纳,当出现固定型思维时,不要着急批评自己,接纳自己出现了问题,第二,觉醒,即觉察力,能够感受到目前的思维模式,有这个觉察力,接纳才有效;第三,行动,用行动来改变,要尝试。补充,寻找自己的亮点,最有效的让自己进步的方法,是看到自己的进步。
这本书听完,获得很多理论,最终目的,都是要让我们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成长型思维,才能最大程度,激发自己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