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关系不错的朋友,酷爱买衣服,她的家基本变成她巨大的衣帽间。除了整面墙的衣柜外,常常会从床箱或顶柜上翻出整包的,自己已经忘记的,曾经买过的衣服。每到换季她要花好长时间,才能把两个季节的衣服倒腾明白。好多衣服吊牌没取就过时了。可是仔细观察发现,她日常穿的也不过那么几套。问她:那么多衣服干嘛放着不穿?她说:主要是不好找,穿不了多久还得干洗,太麻烦。真有什么事时,还是要重新买的。看来,无论你拥有的是什么东西,都需要你花地方,花时间,花精力,花时间去打理。
前一段, 要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了,搬家前,我一边办理相关手续,一边收拾自己的东西。
打开衣柜,满目皆是多年没穿过,又舍不得扔的东西:
十年前买的羊绒大衣,因为不够保暖,从买来每年穿不了五天,可是样式经典大方,还得好好存放,每年拿出来干洗。
某年过生日时老公给买的羊绒衫,虽然直男审美让人不忍直视,几乎没怎么上过身。可想着毕竟是心意,也一直保存着。
打折时买的家居服,T恤。当时的想法是:这么便宜,不想穿了,做饭穿也好。结果是做饭时可以穿的衣服比出门要穿的衣服还多。
还有的衣服是掉了扣子配不上的,装饰的小钻掉了的。料子很好但过时了的。以及磨毛里边的包,踢破皮的鞋子。。。。。。林林总总占据着衣柜大部分空间
再看看抽屉里,各种充电器、耳机、充电宝,小音箱,摔坏的手机,收音机,适配器,小变压器,各种电子产品的配件,有的还在用,有的断线,有的不配套,有的插头坏了满满当当装了一抽屉。
书柜里有刚上班时参加考试的参考书,有各个阶段的学习资料,参考资料,还有文艺青年时期买的杂志,书籍。从小到大的影集,笔记本,书信。到各地旅游时,买的从来没有摆出来的纪念品。
整理着这些东西,好像又把这二十多年的生活又过了一遍。我问自己:他们都是必需品吗?近两年我还用过他们吗?我愿意花钱把他们运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吗?如果我的答案是yes,我就留下,如果是no我就舍去。最后离开时,发现一屋子东西,真正必须带走也想带走的不过是三个整理箱而已。
看来人真正必须的东西并没有那么多。我们的生活中充斥了太多我们一时冲动下的产物,充斥着许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充斥着许多已经失去意义和价值,却还在占据着我们的生活、分散着我们的精力的东西。对这些东西的重新估值、整理、取舍,就是所谓的断、舍、离。
《断舍离》是日本的杂物管理咨询师提出的理念:断=不买 舍=舍弃 离=脱离迷恋
‘何为断,断是不买。断的什么?我的理解,断的是过多的欲念。所有生活中的累赘,重复,繁复都是欲念的膨胀。之所以需要舍和离,就是因为欲念膨胀之后的产物。因为这些产物,我们的空间被挤占,我们的时间被占有,我们的精力也被牵扯。这种对生活的侵略和绑架,让我们成为物质的奴隶。
这里的舍除了舍弃的意思,也包含需要我们时常做取舍的意思。我们有太多的的东西、问题堆积在那里,它有闪光点也有瑕疵,既有价值又有舍弃的理由。究竟拿它怎么办?是应该果断有个结论,而不是搁置。这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多了,搁置的时间长了,定会增加你生活的负担,影响你的心情。
何为离,离什么?:我理解的离是要脱离被绑架生活,不再为物质服务,而是从人出发。不用花太多精力此伺候那些多余的衣服,不用占太多空间存放那些难得一用东西,各种塑料袋包装盒该买就买,不影响房间的整洁,孩子玩具书籍过了年纪就捐出去给需要的人,而不用隔几天整理一次或放在地下室接灰。一个简洁,清明,舒朗的世界会让你的生活更自由,清爽。活得更舒适。
而且,在对自己家里做断舍离之后,会发现才整理完不久,家里又充斥一堆没什么用的东西。看来物质的取舍容易,思想上的断舍离并不容易。
而且这种观念不止适用家居杂物整理,也适用于其他方面。面对诱惑时能否控制欲念,不做非分之想。工作上或生活中出现问题是能否及时作出取舍,而不是搁置让他发酵蔓延,处理问题时能不能清除杂念杂质,摆脱纠缠,脱离绑架。常常提醒自己,整理自己的思想,清理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能还自己一个自由清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