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现在生活的各方面条件更好了,为什么孩子的问题反而更多了?
日本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先生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大家都忘记用心了。
说到忘记用心,很多父母可能就要表示不能认同了。
因为现在的父母几乎无时无刻都在围着孩子转,忘记用心似乎说不过去。
但父母没有意识到,无时无刻围着孩子转的极端回应会让孩子产生特权感,而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定义为过度养育。
在心理学家朱迪思·洛克博士的《适度养育:培养独立且自信的孩子》书中,作者认为过度养育型父母把原本重要且积极的养育行为做过度了。
本来回应孩子、对他们寄予期望和帮助他们都是好的行为,然而,父母的过度回应、过于期望孩子获得成长,以及过度帮助孩子会将有益的行为发展为徒劳无益。
朱迪思·洛克是一个经常帮助父母解决养育问题的临床心理学家,她的工作是为儿童、青少年、父母提供心理咨询,为了研究过度养育这个问题,朱迪思·洛克重新回学校攻读了博士学位。
她是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访问研究员,主要研究当代养育方式、孩子与家长的心理健康,以及学业领域中的亲子互动等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她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朱迪思·洛克博士在《适度养育:培养独立且自信的孩子》书中总结了现代父母过度养育的特点及后果,不是做的不够,是做得太多了,同时也给父母提供了一些方法论,以帮助父母更好地养育孩子,提升孩子与整个家庭的幸福指数。
01什么都以孩子为中心,警惕过度养育养出“盆景小孩”
朱迪思·洛克博士在书中说:有的父母会竭尽全力保证孩子的成功和快乐,这种做法反过来也会限制孩子成长为自信、独立的成年人。我将那些受到这种限制性养育方式影响的孩子称为“盆景小孩”。
过度养育的“盆景小孩”主要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回应、过度补偿和过多帮助。
比如,作者朱迪思·洛克提到她接待过的一个案例,父母双方是双职工,平日忙于工作,周末就拼命满足他们6岁和8岁孩子提出的每一个要求,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过度补偿。
再比如,我家孩子如果表现出不开心或皱眉头的表情,我家队友就对孩子开始开启各种嘘寒问暖模式,问孩子为什么不开心?是不是想出去玩?直到孩子舒展眉头开来,队友才罢休。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情绪的一种过度关注和过度回应。
再说到过多帮助,在生活中就更常见了,比如上幼儿园的孩子正在自己穿衣服,家长看到孩子动作不够利索,干脆把衣服抢过来,三下两下就给孩子套上了。其实孩子自己也能把衣服穿好,根本不需要家长的过多帮助。
这些“过度养育”的行为,很容易将孩子养成不能经风雨,不能适应自然环境的“盆景小孩”。
正如《适度养育》书中所说,父母的过度帮助将让孩子无法独立面对问题、接受现状并掌握解决困难的技能,这对孩子而言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02养育孩子需要父母把握爱与约束的平衡,有边界感的养育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研究显示,如果父母为孩子做得太多,孩子是无法发展自主性的。
在现实生活中,盆景小孩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弹性差、易焦虑、自恋、情绪化、依赖性强、产生特权感,以及存在不良行为问题等。
当父母一直不断地满足孩子的需要,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帮助他们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孩子就无法学会生活所需的技能,也没有动力去学习或掌握有用的技能,所以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
当父母总是努力帮助孩子摆平所有事情时,盆景小孩就缺乏面对挫折的机会,也意识不到自己有战胜挫折的能力,这样会导致孩子的的心理弹性从小就没有得到发展。
当父母总是什么都以孩子为中心,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费尽心思讨孩子欢心,并且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过度自我牺牲,那么孩子就容易产生特权感,并且会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
诚然,父母需要扮演很多角色,但养育孩子更需要父母把握爱与约束的平衡,有边界感的养育方式将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03适度养育需要家长后退一步,给孩子恰到好处的支持
《小别离》有句话说,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这也说明适度而有边界感的养育,需要家长后退一步。当我们深陷养育焦虑时,不妨看看《适度养育》提供的养育方法,逐步改变过度养育的方式,学习用正确的方法给孩子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李玫瑾教授曾说:每个人都‘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人最大的成功其实在于自信。
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一种信念,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各种问题,他无须仰仗他人的反馈生活,无须时刻寻求他人的敬佩或赞美。
那么,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呢?
朱迪思·洛克博士建议父母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以及适当表扬孩子等方式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善于向孩子表达爱意,比如经常拥抱或抚摸孩子。
其次,父母需要经常和孩子谈心,在聊天中传达对孩子的爱,建议多用开放式的问题提问。
良好的亲子关系与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相辅相成,父母只需要花些时间并用心陪伴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在公园玩一些互动性的户外游戏,或者放下手机陪孩子玩玩具,也可以和孩子读一本书等等,这样的亲子共处质量更高。
孩子对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越自信,对生活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越有安全感。
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
孩子幼儿的老师说:“现在孩子出现最多的是心理问题,班上总有几个说不得的孩子。”
再回头看看自己家的孩子,就是老师口中说不得的孩子。
玩游戏从来不愿意认输,事情没做好大人不能说,大人一说就要崩溃。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抗挫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独立人格形成的重要保障。
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就是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轻言放弃,可以像不倒翁一样,倒了再立起来。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呢?
朱迪思·洛克博士的建议是,首先让孩子体验所有的情绪,包括消极的情绪,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培养面对困难的能力和信心。
其次,如果孩子情绪反应是合理的,父母最好的回应方式就是选择倾听,识别孩子的情绪,并与孩子共情。
最后,当孩子对某件事情绪化时,父母应采用允许孩子宣泄情绪的策略。
比如孩子玩游戏输了心情不好,父母可以选择用语言表达对他不愉快的心情表示理解,允许孩子宣泄不愉快的情绪。
父母在自己孩子经历挫折的时候,应该恰当地“懒”一点,耐心地做好“旁观者”,把战胜挫折的时间留给孩子。
当孩子需要帮助时,父母可以给一些指导和协助,但是千万不要代劳,给孩子获得成就感的机会。
孩子的自信和父母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孩子发展心理弹性,但个体的心理弹性主要是通过直面挑战和应对挑战培养起来的。
后退一步,让孩子站起来
现在,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及少子化,大人给孩子包办一切的事情屡见不鲜。
小到孩子的吃饭穿衣,大到上培训班、买学区房、挑选学校和填报志愿,甚至工作和结婚对象的选择,他们相信,只有这样才算对孩子的人生负责,他们就是现在最流行的“直升机式父母”。
美国斯坦福新生学院前院长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也曾事无巨细地帮助两个孩子积极规划,并且认为那是自己对孩子最好的安排。
后来因为工作,她接触了数千名进入斯坦福的孩子,由此发现,这些在父母“清单”下长大的孩子,出现了非常大的问题。
这些孩子认为,要是没有父母的“清单”,自己不可能成功,除非父母可以随时保护和纠正自己。
这些孩子活着,只是为了完成家长的既定目标,对其他事都漠不关心。孩子认为他们的价值,只来自好成绩。
这些孩子没有指令,他们就不会主动做事,更不会去试错,因为他们从小到大都只会做被安排好、万无一失的事情。
朱莉说:“曾经我对待我的两个孩子,像对待盆栽一样,总想要小心地把他们修修剪剪,塑造成完美的人,把他们送进最受欢迎的大学。
但是,当我在工作中接触了几千个别人家的孩子后,我才意识到,我的两个孩子,他们不是盆栽,他们是野花,未知品种的野花,我的工作是提供成长的环境。”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逐渐允许孩子变得独立,相信孩子的能力,这样孩子才会更有责任感并成熟起来。换句话说,父母要学会放手,后退一步,让孩子自己独立起来。
我们的孩子不是盆栽,他们是未知品种的野花,父母的工作是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成长环境。
写在最后
朱迪思·洛克在《适度养育:培养独立且自信的孩子》中有句话说得好:“父母对孩子进行引导的重要性不亚于给予孩子爱。规范孩子的行为是父母的天职。”
是的,智慧的父母在用爱指引孩子走向独立,失败的父母则用爱束缚孩子成长。
虽然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而且养育孩子无明路可循。
但当父母开始肯为孩子学习,在爱与约束中找到适度养育的平衡点,肯为孩子改变并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支持时,在未来我们将拥抱一个独立且自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