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说来简单,凡是上过学的肯定都有接触。那就是数学中经常用的一个解题方法——反证法。它的步骤很简单:一、假设命题反面成立;二、从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和反面命题矛盾,或者与定义、公理、定理矛盾;三、得出假设命题不成立是错误的,即所求证命题是正确的。
好吧,我承认。一提到有关数学定理什么的,我就有点“方”了。但这种逆向思维不是仅仅在数学中才有用的,它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得力的思维工具。
上周,我在学校碰到了一个奇葩学生。奇葩到何处呢?他竟然因为他朋友玩盗版游戏就打了他朋友。当老师问及原因时,他也振振有词讲到:“玩盗版游戏就是不对,我劝说他不听,我就要打他,这样他才能记住玩盗版游戏是不对的。”这逻辑严谨到老师差点就接不上话来,然后被打的孩子的家长被气得差点就要上前动手。
在正常人看来这孩子是没有边界感,他不知道自己只有劝谏的权利,没有打人的资格。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你把这些道理给他讲他完全就听不进去也听不明白,这种人俗称“一根筋”,他就陷入自己的那个严谨的逻辑当中不能自拔。“是他不对,我劝说他不听,我打他是应该的。” 你跟他说:“在学校里就不该打人”,换来的就是“他不听,我才打他的!” 搞得他是被逼打人一样。你说:“万一你把他打伤了,你是要付法律责任的”,他这会儿又机智了,“我打的时候有分寸,绝不会把他打伤的”...
一开始,我也是很头大,虽然暗自庆幸不是我班的学生,但是面对这种“轴”人,我还真想试试能不能解开他这个死结。这时我就想起了我小的时候经常听的一句话了:你这样做你对得起你的爸妈么?我就问他:“同学,请问你爸妈花钱把你送来是干嘛的?”他答道:“学习。” “那么请问你做的这件事和学习有关系么?” “没有关系。” “那你知道你在这上一节课要花多少钱么?” 学生不说话。我接着讲“你现在因为一个没有给你掏半毛钱学费的同学玩盗版游戏,搞得自己这两节课都没学好,那你是不是在浪费你爸妈的钱,我就不拿法律说事,从道德上讲,你对得起你的爸妈么?!” 学生还是不说话(欲哭状)。那我再问你:“你来学校是干嘛的?” “学习!” “你管别人玩游戏应该不应该?” “不应该!” 。
到这里,我也就不奢求他能理解太多了,只要他知道在学校与学习无关的事都是对不起父母的事就行了。我知道这个观点单拿出来讲也很偏激,也有不对的地方。但是总比他拿着自己的一套看似严谨的错误逻辑去打人好多了吧。
在得到《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中,笑来老师说:在他的脑子里就没有“坚持”这个概念。他有的就是“刚需”+“赋予重大意义”+“上瘾”。其实这也是逆向思维得来的结果。
那些总是想要坚持减肥的人说:“我不能再吃了”,“我不能再懒惰了”等。那些想要提高成绩的学生也常常对自己讲:“我不能再玩游戏了”,“我不能再看电视剧了”,“我不能再睡懒觉了”等。每一个“不能”都想要斩断自己逃避的后路逼着自己前进,结果欲望被禁锢了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变得更加强大,进而很可能会挣脱禁锢让自己以各种借口去暴饮暴食,去打游戏,去看剧。
然而“赋予重大意义”这种思维却不是再告诉你:“你不能怎么怎么样...”,它是在告诉你:“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它还会引导你进一步思考:“你这样做之后,会怎么样”,也会让你事先就想清楚:“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种思维方式一旦转变了方向,我们的注意力也就从那些种种“不能”带来的痛苦上转移到种种“应该”带来的进步上。让做事本身带着我们、拉着我们前进的效果往往比自己想都没想清楚就逼自己去做这件事要容易的多。
也许就是思维方式的一个转变,就能让我们豁然开朗,当你有什么事想不开时,不妨就试试逆向思维这种思考方式吧。
总不能只把这种思维方式用在做数学证明题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