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下午,阳光不烈,气温适宜,想出门的心又跃然而起。
与父亲电话的时候,我说去芦墟,他期期艾艾:别去了吧!当我提及金泽,他立马兴致盎然:好的,金泽50多年没去了。
出发的时候,是午后2点半。
青浦金泽与吴江汾湖相邻,从娘家开车过去仅半小时。
沿318国道往东,经过芦墟检查站,再往东就是江浙沪交界处的水乡客厅。父亲一路唠叨:这里有个雪落漾,年轻的时候经常来这里捞水草,斫草。一条船,几个小青年,一只土行灶,烧点粥,萝卜干过粥……
又说:我父亲有条航船,给芦墟的米行运大米。木船很大,下水的时候,几个村的村民来帮忙。
我说:家里有航船,经济条件不错哦!
父亲说:撑大船,空大债。日本鬼子扫荡时,避到西濛港外婆家,航船几年不维修,烂得一塌糊涂,只能拆了当硬柴烧……
母亲嫌父亲话多,有些烦,我说我喜欢听。老一辈人的经历,我百听不厌。
对于金泽的印象,父亲只说有座大庙。
一定是颐浩禅寺。带你们去看看。
进颐浩禅寺,不管高龄少儿,每人5元,说是香火钱。
颐浩禅寺最有名的是古银杏树和不断云石栏。
银杏树植于南宋,高大挺拔,是棵雄树,不结果。据说,金泽历史上有两棵古银杏树,雌银杏树植于市河的西侧,与雄性银杏隔河相望。民国时,遭当地人砍伐,毁于一旦。
不断云石,缘于赵孟頫一幅连绵起伏的不断云画。喜欢这幅画的元代颐浩禅寺主持请人把画刻在石栏上,栩栩如生。
现在看起来,修修补补的不断云石已经失去原貌古意。
寺庙后面有片广场,传来梵音阵阵。随好奇的父母过去一探,广场东端的小屋里在做法事。
法事结束,身穿僧衣的师父们纷纷出门,乘车离开。
金泽是桥乡,古桥多。历史上的金泽有一桥一庙之说,意思是一座桥配一座庙,庙桥相连。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部分寺庙被摧毁,现存不多。
上图木质红桥是新建的。
古桥上留影,你拍,我也拍。
从下塘街往南走,廊棚没了,多了些农家乐、茶馆店。父亲说,这里变得陌生了。
是啊,50多年了,怎么不变?
市河里,除了晃晃悠悠的木质游船,还有飞驰而来的电动船。很不协调,现代元素与古镇不配。
前方,被金泽工艺社挡住去路。拐个弯,穿过狭长的弄堂。
母亲昂首挺胸,父亲弯腰弓背。这几年的父亲,操劳过度,精力不济,走着走着就累了。
古镇最南端的迎祥桥,金丝楠木做的,桥面上铺砖块,没有护栏,走在上面有点脱空的感觉。
曾经在某本书上看到,说金泽的某座桥与芦墟的登云桥是姊妹桥,在没有高楼大厦的古代,她俩遥相呼应。站在这边,可以望见那边。某桥就是迎祥桥?
父亲说:当年,为了支援上海建设,江苏把九个县送给了上海,包括青浦、松江、崇明……
青浦与苏州原本就是一家人,长三角一体化,又把分开的兄弟姐妹连在一起。
走累了,上塘街边坐一会,喝口水。
如意桥上走一走,愿我亲爱的父母身体健康,吉祥如意!
一行人,倪先生永远走在最前面。落在后面的父亲说,这些杉木树真好!
金泽也有放生桥。记得一定要带父母去朱家角看看著名的放生桥,那是不一样的气势。
上塘街的北端,也有出口处。
出口处的对面有家点心店。走,我们去吃小馄饨和烧卖。
这店的环境不是太好,倪先生很是不屑。
我说,真正的吃货就是要找这样的“苍蝇馆子”,它们陈旧,不美观,但接地气,本地人常去光临。
小馄饨6元,大馄饨8元,烧卖每只1.5元,油墩3.5元,葱油面5元……“来两碗小馄饨,两碗大馄饨,10只烧卖”,我话声刚落,里间的老板娘应声而出。
老板娘怎么这么面熟?想起来了,她就是今年春天在浙江姚庄举办的厨娘争霸赛上一举夺魁的特等奖得主。
哈,有缘人。我与老板娘攀谈起来。
母亲说,馄饨鲜灵,好吃;倪先生夸烧卖味道赞;父亲也说好吃,价格还不贵。我对老板娘说,可惜店面小了点。她说,我们店经营了20多年,来的都是老熟客,平时街上冷冷清清,周末,游客才多些。
老板也加入聊天队伍,他说他的外婆家就在芦墟,以前叫尖头(秋田?),现在是城司路一带……
吃完馄饨,原本还想去东端的农贸市场走走,父亲坚决不肯,说要回去。妹妹来电邀请吃饭,也不肯。好吧,打包两盒生烧卖,我们回家。
睡过午觉,体力得到休整,逛上两小时,回家吃饭。这样的附近游,父亲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