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面试官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偏好,为了面试,我们不可能一次次去迎合,那样很累,也不值得。
无论如何不同,面试选人,总有一些核心逻辑是一样的,除非这个面试官完全出于感性去选人,在选人这个理性因素占比较大的活动中,作为求职者,把理性的部分展现好就足够了。
理性的部分,最重要的两点是岗位胜任力匹配度和潜力值高低。如果把这两个因素按照高低形成一个四象限的坐标轴,就非常清晰了。
潜力值高,岗位胜任力匹配度高的求职者,企业肯定是特别想要;
潜力值高,岗位胜任力匹配度低的求职者,考虑使用,一般作为备胎;
潜力值低,岗位胜任力匹配度高的求职者,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
潜力值低,岗位胜任力匹配度低的求职者,会直接放弃。
为什么这两个因素一高一低的时候,企业做出的选择不一样呢?
在没有完美的候选人时,总得有一个先后顺序,大多数企业是先考虑岗位胜任力匹配度,这个因素是考虑当下的候选人能不能立即上手工作,当然这也不是绝对,部分企业的用人文化和机制,可能更偏向于未来,会选择潜力值更高的人。
岗位匹配度,用胜任力来讲,会比较生涩,这属于人力资源的专业术语,我们转换成通俗的话,就是候选人想不想?适不适合?能不能?干好工作这件事。
想不想:对应的是职业兴趣和价值观。
兴趣,尤其是价值观,可以说是天生的了,非常稳定,几乎整个职业生涯不会改变,也不容易被塑造。这个层面的面试,关乎候选人来了以后能不能激情饱满的投入工作,关乎候选人跟企业文化是不是匹配,不是一类人,在一起工作会很难受的。
一个职业人最理想的职业状态是,他学习到了一个领域的知识,获得了经验,他的思维模式、个性又使得他很擅长做这方面的事情,他的价值也在这个领域得以实现。
适不适合:对应的是认知和个性。
是先天天赋和后天大量练习的混合,通过大量训练,内化而成。比如说:情商、智商、亲和力、影响力、成就欲望、追求卓越……
这部分,很难培养和弥补。
能不能:对应的是知识,技能和经验
知识: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概念、做事情的流程,通过学习记忆而来。比如看看书,参加培训;
技能:是指我们能熟练操作和完成的一系列行为,通过工作训练而来。比如解决问题、信息搜集;
经验:通过做具体的事情,获得的体验,比如项目经验;
针对“想不想”这个维度的提问,着重从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角度去回答;
针对“适不适合”这个维度的提问,着重突显出总结归纳,快速反应,逻辑性强等方面的能力;
针对“能不能”这个维度的提问,着重能把过往优秀经验按照STAR法则的四个维度讲清楚,讲透彻。
至于潜力值的维度,每个公司的定义都有些不一样,从实践经验和同行交流结果来说,主要有:
1,自我驱动力:能自动自发的去完成任务,不依赖直接上级,岗位考核牵引
2,模糊任务处理:在事情刚发生或者未发生时,并不是都是清晰明白的,需要有极致思考思考和快速梳理重点和非重点的能力;
3,目标感:知道自己的工作要做到什么程度,并且经常考虑如何突破。
在面试中,候选人的简历,是由过往一份份经历组成的,而经历的表述是由候选人主动或者被动的讲述出来的。
如果讲出来的东西都是流水账,那一定是没有任何潜力可言的。
要把潜力的三个维度嵌入你的经历描述中,才能突显潜力值。
如何嵌入呢?
举个例子,就拿“目标感”来说,作为一个行政岗位,在为一场会议进行前期准备时,上级定的目标无非就是人员通知到位,物料购买及时,现场布置妥当。且不说,这三项工作合格的标准是什么,作为一个有目标感的人来说,除了保证前期的基础准备之外,有没有准备临时的预案,比如公司会议室临时停电了怎么办 ?上午开会时间延长,如何和食堂沟通保证中午就餐的问题?……
了解到了面试官判断和选人的核心逻辑后,在面试准备上可以做的更加细致;在面试表现中,可以有的放矢的发挥,当然,这中间很多内容,不能只靠在一场面试中去发挥,想要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的青睐,还需要在平时工作中积极运用这些理论和逻辑,提前为将来的自己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