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浩荡长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并非偶然的历史际遇,而是植根于深厚历史土壤、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凝聚亿万人心所向的必然结果。这一进程,犹如百川归海,汇聚成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塑造了今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实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凝聚认同的深厚根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首先源于内在的认同与凝聚。自秦汉奠定大一统格局以来,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通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日益亲近。无论是历史上的“胡汉一家”、“和亲通好”,还是近代以来共御外侮、同赴国难的峥嵘岁月,都深刻烙印了休戚与共、荣辱一体的集体记忆。这种历经岁月淬炼而形成的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共同命运的关切,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源泉。在今天,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已成为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发自内心的选择与坚守。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与发展,是顺应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从国内看,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不断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势力的思想长城,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精神纽带。从国际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地缘政治挑战,更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凝聚成一个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携手把握发展机遇。这种团结统一,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命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文明演进的逻辑归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中华文明特有的包容性与连续性,决定了其发展路径并非依靠武力征服与民族同化,而是在尊重差异、存续多样的前提下,通过文化浸润、经济联系和政治整合,逐步形成“多元一体”的宏大格局。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精准概括了这一历史脉络。从“五方之民”共天下,到“华夷一体”、“天下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再到近代在反抗外来侵略中觉醒的中华民族整体意识,都清晰地展现了由分散到统一、由松散到紧密的历史趋向。历史已经证明,合则俱荣,分则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能有更加光明的前途。因此,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是尊重历史规律、把握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
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江晓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