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感叹,我自己真的闲啊,写了三千多字的故事介绍。然而,朋友一句:“讲到尽兴,三千字又何妨?”让我忽然明白,为喜欢的事情而付出的时间,都是值得的,所以今天我们来深剖《长安三万里》。
我最讨厌的是一种言论,他们说《长安三万里》抹黑李白,洗白高适,情节和历史史实不相吻合。原因是,他们忽略了《长安三万里》本身就只是电影,情节自然也是亦真亦假。再一就是,故事是借用高适的视角回忆李白,我浅问一句,如果让你回忆和某个人的过往,你是否会把自己的不堪都讲给别人听呢?你是否会给自己也带上点主角光环呢?当然,混淆视听的话我们也不多说,下面我们就着历史来仔细看看《长安三万里》。
想一开始就讲杜甫,因为我怕后面忘了。我们朋友和我争论说七岁杜甫不可能在长安出现。如果你看过我上一篇解读的话,你就会有一些了解。杜甫,京兆人士,祖父杜审言(武则天的御用文人),父杜闲(兖州司马),母亲出身于清河崔氏,如果在继续追溯,杜甫同“房谋杜断”中的名相杜如晦亦是同族,所以,我觉得杜甫年少时可能确实去过长安。但是,依据史实来看,天宝五年,35岁的杜甫才初次步入长安。所以,正如上一篇所说,我将杜甫的出现列为了彩蛋。
聊到杜甫,不免就想说李白了。首先是李白的身世,目前最为人所接受的就是李白出生于碎叶城,因此很多人也就说了,李白居然是外国人。其实不然,李白所在的李姓一支是飞将军李广的后代,史书记载有两种说法,一个是李白所在的李姓一支是降罪到碎叶城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躲避战乱而“窜”至碎叶。
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从历史上加以考察,以为“碎叶、条支在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即西历六四四年平焉耆,高宗显庆二年即西历六五七年平贺鲁,隶属中国政治势力范围之后,始可成为窜谪罪人之地。若太白先人于杨隋末世即窜谪如斯之远地,断非当日情势所能有之事实。其为依托,不待详辨”。由此就可以看出,李白一支隋末降罪至碎叶城的说法不是很牢靠。
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发兵攻克龟兹,遂将安西都护府由西州迁至龟兹,并拟设置龟兹、于阗、碎叶、疏勒四个军镇。贞观二十三年,又置瑶池都督府,隶安西都护,以阿史那贺鲁为瑶池都督。高宗继位,不欲广土劳民,四镇遂未建置。后阿史那贺鲁叛唐,高宗兴兵讨伐,显庆二年(657)第三次发兵攻打西突厥,俘获其首领阿史那贺鲁(沙钵罗可汗),乃将其领土分为濛池、昆陵二都护府,至是这一地区遂正式归入唐王朝版图。依据这个又可以明白,直到李白降生之前碎叶城就已经是大唐的疆土,所以李白是个正经的唐人,是真真的中国人。
再说李白家世,依据李白《送杨燕之东鲁》:“我固侯门士,谬登圣主筵。一辞金华殿,蹭蹬长江边。二子鲁门东,别来已经年。因君此中去,不觉泪如泉。”中的自述,不难看出来他说自己本是官宦之家。同时,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也叙述过自己的家世,文曰:“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所以李白可能不是商贾之家的出身,可能他就没想过科举获得功名。说到这里,你们可千万别以为我在黑《长安三万里》啊,因为我始终认同,既是影视作品,存在虚构也是必然,没必要拿这一点黑。诚如大秦帝国第一部按照小说情节拍摄的更多,拍《纵横》时又对内容进行了找补,这些虚构内容是可以理解的,怕的是有人把影视作品当真,怕的是有人为此而随大流、而拒绝思考。所以我尽力的竭我所能,让更多人看清历史,自己思考,而不是有一天因为错把影视作品当成事实后发生错误又转头回来喷该作品不尊重历史。
再说李白和高适的情谊。很多人说李白算不上真朋友,也不配做高适的朋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两人之间并没有多么深厚的友谊,影片中,高适对李白纸醉金迷的不屑、对李白不信承诺的无奈,也都是虚构出来的。所以又会跳出很多人就此而说,会不会拍啊,尊不尊重历史啊!对此,我只想说,你行你来制作,不行就别叫了,谁不知道你是在蹭热度啊!对于感兴趣的人来说,那一首首诗,一幕幕景象,都是在雕砌那个长安梦,而我们不过是观看别人的长安梦,没有必要去嘲讽。
接着是说洗白了高适不救李白的事实。有人张嘴就来,误导了孩子,扭曲了历史。所有人的孩子都跟你家孩子一样不会思考,看什么电视剧、电影都信以为真,所有孩子的父母都跟你一样摧残别人的梦想,你怎么不把你家孩子的理想扼杀在摇篮里啊?所以,多可笑的人啊,国漫、诗词文化都是你们贬低向繁华的?长安盛景的再现也是你们嘲笑而做出来的?真是越不行越喜欢叫。
突然成了吐槽,哈哈哈,其实这些年追光动画一直在进步,无论是《杨戬》还是《长安三万里》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他们不仅名字是追光,他们的行动也在追光。对着那群有梦的人,我想说,你们加油,只要还有光,我陪你们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