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学校教育的奇迹》
那些可爱的孩子
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
李希贵校长写过一本书,书名叫作《学生第二》。这是他的随笔集,从书名就可以知道,他是把教师的发展放在首位的。
枣林书院(魏勇)有几个主要特色:一、是课程高度个性化——书院根据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量身设计课程、选择老师,学生也可参与课程设计中;二、是教学方式多元化——书院通过茶座、聊天、网络、合作学习、辩论、实验、游历等方式完成课程,彻底改变了目前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使课堂成为最吸引学生的场所之一;三、是教学管理多元化——书院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类型,灵活确定教学时间和教学场所,不拘泥于现在的教学时间表和场所,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保证其基础学科的学习;四、是教学评价多元化——改变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传统做法,实行学分制和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模拟联合国。学生代表着各个国家的“官员”用英语侃侃而谈,他们说话条理清晰,甚至可以脱稿讨论问题;模拟国际组织。如模拟欧盟、模拟上海合作组织、模拟世界原子能机构、模拟世界卫生组织等,希望通过这些模拟机构,将同学们培养成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和多元化理解能力的杰出人才;学生们还自发地创建了一些新的国际组织。就一些新领域或旧领域内出现的新问题从另一个视角寻找解决问题的力量与智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提升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学生当老板。学生成立的广告公司出启动资金外,其它工作都由学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小编辑们根据不同群体需求印刷图书,满足了不同的客户群体。
神奇的“走班制”。每年秋季开学的时候,十一学校的每个学生都会拿到一本《学生课程手册》,上面详细介绍了学校提供的全部课程。全校有4000多名学生,就有4000多张不同的课程表。学生们采取“走班上课”的方式,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所选择的课程安排一天的“行程”。同一个年级、同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可能分散在不同教室中,学习不同科目。“走班制”的原因是: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吃不饱”,同时又有些学生听不懂,分层分类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变一班一张课表为一个学生一张课表,课表由学生自选的各门课程组成,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任何力量都抵不过自觉的力量。有了自主权,有了选择,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有了对学习的持久热情和不竭动力。采用导师制。没有了“班”的概念,没有了班主任,取而代之的是导师制度。在十一学校,每18个孩子配备一个导师,负责学生的日常学习指导和生活监督。学生先选课再选导师,这一点,与大学的学习机制异曲同工。
名家进校园。每周三的下午,李希贵校长都会邀请一位名家走进十一学校,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或讲述,或对话,或答疑,用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述成长的故事,揭示成功的秘密,诠释人生的哲学。(同学们从与杨利伟将军的交流中领略到了航天英雄处事的坚毅、淡定,被他们为航天事业勇于牺牲的无私精神所打动,也明白了机遇从不会从天而降,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学校立足培养志远行近、行圆思方的学生,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从初中一年级即着手进行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参加与自我规划的职业相对应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阅读与自我规划的职业相对应的名人传记等。
校园每月百星活动。在十一学校,老师不以分数论英雄。他们开展的“每月百星”评选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校园明星”的可能,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百星”的名称可谓五花八门,有“领袖之星”“飞毛腿之星”“换位思考之星”“快乐天使之星”“操心管家之星”……每个班主任都非常重视“每月百星”的产生过程,他们和班委们留心观察每个同学的表现,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都可以成为某位同学当选的理由。成为“每月百星”的学生,会在学校最醒目的宣传栏里看到自己的宣传海报。这个活动每年让1200多个孩子成为“明星”,也让这些孩子自信心大增。
十一学校还创办了“校园吉尼斯大擂台”,每两周举行一次。这是一个可以让任何人都可以闪光的地方。“校园吉尼斯大擂台”已成为校园里“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文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