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读后感一呢?
后面可能会再写一次,因为这本书第一次看完有些许想法但不是很多,所以最近在看第二次,也才决定写这个读后感一。
首先,这是一本第一次看完让我心生疑惑的一本书,最大的疑惑就是作者为什么要躲?躲些什么?又为什么会哭?还有就是《密封罐子》里为什么妻子会选择偷看罐子里的纸条?明明约定好的。
到目前为止,我都觉得作者是一个敏感,喜欢“躲”,害羞腼腆,甚至是一个容易受伤的一个人。
另外,在同班讨厌鬼庞建国被欺负时,运动会上跌倒导致班级落后而惨遭全班怒骂时,他会感到难过。
其实喜欢“躲”这一点,我觉得每一个读完他的这本书都会这样觉得,因为书里很明显地表达过作者喜欢躲,喜欢那些阴暗角落,有几处都表达了他对躲是多么的渴望。甚至我都疑惑为什么要躲?又在躲什么?然后又为什么会有那几次哭泣?
面对喜欢的人不会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有些害羞,腼腆。就像邀请隔壁女孩(同班同学)去看展览,都是通过写纸条的方式,甚至不希望别人知道这件事如果对方不能同行。将纸条放进女孩的抽屉里又是多么的小心翼翼。
这本书前面几章讲的是作者和最好的朋友们以及同班女同学之间的故事。
说是故事,既不完整,也没有因果,只能说是几个片段。片段掺杂许多独白,许多的心理描写,还有一些环境(想象中的环境)描写,看完让人感觉有些许孤独,寂寞,还有就是作者真的很喜欢躲,也仍有疑问为什么?又在躲什么?
到底是作者在躲,还是他们在躲作者,还是都在躲,都喜欢躲。
后面写的是与老师,家人之间的事,还有比较特别的几篇,例如 送行,木鱼和密封罐子。
作者的原生家庭并不好。
作者并不喜欢他的母亲,因为她对作者百般挑剔,时常因为一些小事对他兴师问罪,也因为如此,父亲便成为了作者最好的朋友。
父亲拙于言辞,也很腼腆。
但他却常常在作者遭到问罪后的夜里偷偷跑到作者房间里,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给作者,偶尔还有包着一张50块钱的钞票。
知道“我”敏感又容易受伤,情况较糟的时候,甚至会写一张纸条安慰“我”。
父亲让作者放弃自杀的念头,那是作者在联考的巨大压力下所产生的,后来在某个夜晚,父亲对他说了一句话:“好好活下去,不一定要在意别人的话,人生有时候要走自己的路”。从此,父亲便变了一个人,作者也变了。父亲是作者心里的英雄。
而作者虽放弃了这次自杀念头,但往后的日子里并不好过,也才会选择了自缢。
写在最后
有些许悲伤,有些许沉重,还有些许孤独和寂寞!
语录:
我们不断地寻找自己,却始终成为一场寂寞的游戏
人一旦开始躲藏就很难停下来了,这点我始终深信不疑
我想,人天生就喜欢躲藏,渴望消失,这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事
一辈子很快就过完了,没什么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