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成绩,而是会不会玩”,这是我在微博@mandarinpassion写的某篇长文里看到的。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内心是满满的焦虑,因为从小到大我都不是会玩的人,娃他爸也很宅,我俩对于怎么玩、玩什么的话题都是一筹莫展。在娃一岁多点,尤其是会走路之后,我经常看着他在家里闯来闯去,如果我们把玩具都收拾好,他就看上去无所事事,如果把玩具放在他眼前,他也是一会摸摸这个一会玩玩那个,除了车车是最爱一直玩之外,其他的玩具都是蜻蜓点水,没有发挥到用处。想想都是花银子买来的,就这样放着真是可惜!
几年前,有本叫《游戏力》在一夜之间登陆各大书傍之首,也戳痛了很多国人的神经,包括我!在那以后,很多领域都开始意识到要用游戏的方式学习,所以也出现了一大批看上去不正经的学习app,举个例子——程序猿,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我个人对书中的观点也是非常支持,因为学习不是灌输与告知,而且要让孩子产生身体记忆,尤其是对幼儿!
在带着孩子玩游戏之前,了解孩子的玩耍模式非常重要,因为也许他喜欢断开,但你却给他设计了连接游戏,结果就是他不买账,大人觉得受挫。除了看一些理论较强的育儿书,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征之外,我当时还报了现居新西兰的注册瑞吉欧幼师@lins的瑞吉欧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让我明白,张臭宝的玩耍模式是属于断开式,通俗说就是破坏性。在18个月左右,给他用乐高或积木搭起来一个造型后,他最开心的是推倒或拆开,我当时尝试引导他自己去搭,结果经常是他把玩具扔的到处都是!除此之外,根据@儿戏国的玩耍模式分类,他的玩耍模式还属于概念性,即他的玩耍动机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的孩子喜欢恐龙,生活中很多玩耍的东西或者行为上的表现都跟恐龙有关。张臭宝感兴趣的东西是车,这个夸张到,只要把他抗拒的东西跟车联系上,他就会态度缓和很多,也会接受。
当然,把握了孩子的玩耍模式,并不等于就可以带着孩子玩耍、游戏了!一方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另一方面,很多人苦于不知道玩什么、怎么玩!这也是我一开始苦恼的地方,不知道怎么入门!因为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经常会有意识的搜索一些,见得多了以后,有一天就把这些内容串起来了!我自己理出来的比较常用而且也耐用的游戏是:不织布手工书——一岁以下就可以用;busyboard——一岁以上常用,可以去五金店自制,特别适合锻炼手部动作;蒙台梭利教具,可以从各方面促进孩子的发展;数学启蒙游戏——分类、配对等等,是个很大的话题;零散物品——应用很广,可以做很多。除了这些,很多国外网站会提供大量免费的游戏资源供下载打印,这些资源包罗万象,数学、语言、手工、nursery and rhyming等!当然,现在还有很多练习册也兼具游戏功能,如公文式、邦臣小红花等,可以玩连线、迷宫、手工、贴纸等!拼图也是一项很好的游戏内容,不过这都靠买的,很烧钱!最近两个月,我还发现了一个大坑——桌游,市面上也有很多品牌,但是做的比较好的都很贵!!!!所以,我只好去找电子资源!说到这,不仅要感叹,网络上的牛人真是太多!!!!目前我已经自己印了HABA的饥饿的小熊和Shopping list。张臭宝真的超爱饥饿的小熊,在玩的时候我会给他很多引导,他每次都玩得乐此不彼!
当然,游戏并不是坐在桌子前动动手。在孩子早期发展阶段,遵循:科学、阅读、大运动三条主线,应该也就够了!不过,虽然准备游戏比较消耗家长的精力,外面的早教机构也很多,但是专业的少,多是没有相关证书的。而且,一周去一两次并不会对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而我,相信日积月累的力量!
说实话,自从开始游戏之后,除了一些游戏要用的材料,我已经很久没有给他买过玩具了!前几天,我在给张臭宝准备游戏,婆婆说,你这等会弄好他就给他拆了!我说,没事,拆了再弄,主要是让他知道,不是所有的玩具都要买的!不过,有时候,我也想,是不是我自己在弥补自己成长中的一些小缺憾?
最后附上我们做过的一些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