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陈海贤(动机在杭州)
如果把追求幸福比喻为登山,登顶只是瞬间的事,而攀爬的过程却艰辛而漫长。我正爬我的山,你也有你的山要爬。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恰好也爬过。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虽没爬过,但我从我所在的地方望过去,能够看到你攀爬的山上哪里有路、哪里有坑。我想指给你看
查理芒格说过,从别人的经验里学习,才能避免自己过的穷苦;而且一切都需要逆向思维,才能帮助我们看清问题。
最近我从《幸福课》里看到了很多人的不幸的生活,也看到了一位心理咨询师的智慧。这本书同时也帮我解开了很多生活中的困扰。希望我的分享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人受益。
01 假想的自我与真实的成长
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1、人生活在群体中,是一种群体动物,就必然会与他人发生关系。我们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通过不断的反馈而形成。那如何获得真自我呢? 就需要不断的自省
2、成长型思维是一种发展的、变化的、积极的、是过程性的思维
僵固型思维则是一种静态的、固着的、消极的、是结果性的思维。
那这两种思维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僵固型思维的人在选择任务时偏向于简单的,注重结果,不敢自我挑战。如果失败了就会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行; 成长型思维的人会选择跳一跳能完成的任务,不断实现自我成长,更注重过程。如果失败了,则归因于自我努力的问题。
在关系中,僵固型思维会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因为性格,因为遗传,是原本就存在的,受很难改变的因素影响;成长型思维则会把关系定义为成长型的,人与人相处的模式是互相影响的,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夫妻双方吵架了,僵固型思维的人就会说“咱俩性格不合适”。而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可能说“咱们看看是哪出了问题”
3、如何具有成长型思维呢? 培养成长型思维,需要更新我们对错误的认识,不把错误看作对自己的否定,而把它看作有用的反馈。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
02 更大的世界与眼前的生活
1、我们总觉得自己被眼前的苟且牵绊,失去了诗与远方。但诗与远方可能是另一种苟且而已
2、我们如何把眼前生活变成诗与远方呢?我想莫过于拥有一种仪式感的心态,无论事情如何微小,哪怕只是吃喝拉撒睡,也要具有一种仪式感、神圣感,那我们的当下就是幸福。
3、对自己的时间富有责任感,自己能决定的时间当时需要负责,而那些被他人支配,或者被碎片化的时间,依然是我们自己的时间。我们永远是时间的主人。只有尊重时间的人,才能收获自我的价值。
03理想与平庸
理想总是美好的,但理想与现实之前并不是一条直线,也不是只有一种方式到达,所以我们并不需要要求自己一定要怎样怎样,如若不然就会穷困潦倒。
承认自己的平庸,是一种自我接纳,只有接纳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的和自己一起前行,而不是去拗扒着来。更不要陷入自我感动的陷阱,不要去模仿努力,而要为了目标去努力,或者至少需要喜欢努力的感觉 。
最后是兴趣,如果抛开财富、声誉、地位等等外部评价,你仍然愿意坚持去做的事,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04 匮乏与不安
每个人都有匮乏的东西——时间,金钱,友情,爱情…匮乏会减少我们的认知资源,让我们做出短视的行为选择。 比如对时间的缺乏,让我们分秒必争,不敢和朋友一起吃饭,不能和爱人看电影,无心陪伴孩子。再比如对金钱的匮乏,让我们事事看到眼前利益,买东西斤斤计较…
纠结则是匮乏的标志 ,匮乏对我们更大的影响来自于对心里的影响,它会让我们处在不安之中。
那如何摆脱匮乏与不安呢? 首先要学会与匮乏导致的情绪共存,不要企图逃离匮乏,因为短暂的逃离后,我们会陷入更大的不安中,只有共存,才能让我们带着自身的不足前行。 其次,要去制造冗余,缺什么就存什么,比如缺钱,就做好储蓄计划。缺时间,就留出周末的固定时间段,处理紧急问题。缺爱,就先去学会分享,带给他人爱… 最后精简决策程序,不要在一些小的事情上过于纠结,比如要不要出去吃饭,要不要买一件衣服…这些决策本无对错,更不会决定我们的命运。我们需要做的是制定一些标准,达到不同标准采取不同选择。如此便可节省我们的认知资源
05 接纳与改变
1.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自我心里焦虑导致的,它们在外人看来可能不算问题
2.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问题,人生总会有缺憾,接纳就好
3.跳离问题本身才能看清问题,从更大的范围来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跳出第一序
06 拖延与不拖延
拖延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拖延?如何面对拖延?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
拖延有心理拖延和实际拖延两种情况,实际拖延可能不会给拖延的人带来困扰,而心理拖延则会让人有负罪和内疚感(尽管可能外人看来,他并没有拖延)
为什么会拖延呢?
欲望(诱惑):现代社会更大的激发了人的“贪欲”——一夜成名,财务自由,网红,知名博主,斜杠青年……但无处不在的诱惑又让我们对自己一次次失望——聊微信,逛朋友圈,买买买,各种游戏……
压力:压力的来源取决于自己与压力事件的关系。自己是否觉得做某事有价值?是否能掌控任务的进展?……
完美主义:完美主义分两种: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者和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具有僵固的发展模型,对自己的高标准反而阻止了自己的脚步
孤独:八竿子打不着的一个原因,但一切的问题可能都是来源于内心对爱的渴望。
如何面对拖延?
面对拖延的自我,把拖延时的自己当做一个孩子,我们要做一名和善而坚定的父母——去接纳自己偶尔的懒惰与不足,但又要有一定的规则来约束自己。
哪些思维或者工具作为辅助手段呢?
商谈:我们有时候是惧怕开始,一旦开始了反而做起来很容易,所以来一次自我对话,“我们就工作半个小时如何?”“我们再坚持半个小时就休息”
WOOP思维:心理学家加布里埃尔·厄廷根(Gabriele Oettingen)发明了一套能够增加执行力的思维方式。W(目标), O(未来的展望),O(可能的困难),P(计划方案)
GTD模型:维·艾伦发表的著作《Get things done》引申而来。把事情再进一步,除了按照轻重缓急做出任务计划外,还需要把每件任务再进一步,思考一下如何处置——处理?搁置?丢弃?这时候会发现大脑清静不少。
番茄工作法。可以通过番茄工作法的App帮助自己实现
07敏感与内向
1、本无绝对的内向与外向
2、内外向无绝对优劣。受所在社会环境的外部评价影响
3、我们要避免做“斗鸡派”或者“鸵鸟派”
(“斗鸡派”认为要和自己的内向特质做斗争,“鸵鸟派”认为内向者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不需要改进学习)
那如何调整呢?
苏珊·凯恩在《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中写到了一位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布兰恩·特里尔教授。特里尔教授是典型的内向者。讲台上的他神采奕奕。讲台下的他排斥社交活动。特里尔教授根据他本人的经验,提出了一个关于改变的“自由特质理论”,来解释他是如何适应外向者的角色的。根据他的理论,每个人性格里都既有“固定特质”,也有“自由特质”。“固定特质”是一个人的本性,而“自由特质”则可以根据环境自行调整。
08爱与孤独
1、天下父母无不爱孩子,但他们的爱可能仅仅是出自本能,而不是去理性的思考如何才是真爱?
这就造成父母以爱的名义来束缚孩子——我都是为了你好;你不听我的话,会后悔的;人家孩子如何如何关心父母…
其实父母与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在婴孩时需要父母投入一定的精力来养育孩子,而孩子一旦有了自主权的时候,父母则应该学会放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而父母和孩子只不过是共走了一段旅程而已,不要去互相干涉彼此。那样只会出现纠缠不清的人生。
2、人生来是孤独的,有人享受孤独,而更多的人则惧怕孤独,那是来源于早期对于爱的缺失。
如果我们不幸缺失了早期的爱,那我们要学会时刻自省,走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如果我们是父母,那我们一定要用理性的爱来养育孩子
09空虚与意义感
避开了生活的麻烦,也避开了生活的快乐和意义
有段时间我会觉得什么都无所谓,反正人都会死,追求那些功名利禄干啥,还得费那些力气,简简单单多好。
现在看来这更多是一种借口,是对自己不努力的幌子。这看起来好像很豁达,实则是平庸。
我们可以选择平庸,但不能缺失了目标感和意义感。
学会与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建立起练习;让自己和周围世界建立起联系。使自己变成某样东西的一部分,这让我们更能发现存在的价值。
10结束与开始
结束都是痛苦的,大部分人都会沉浸在其中,她们选择让自己深陷在里面,仿佛自己一旦选择了放手,就代表自己缺失了一块,就是在否定过去的自己。
但结束的痛苦同样是我们重新开始的基石,它让我们学会与自己更好的相处。
《幸福课》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提醒我们,人生到处是坑,我们往往无处可躲,但拯救我们的往往也是我们自己。
愿我们都能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