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笑薇读书",每天带你一起学习和成长。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一段时间内,是什么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有个回答令我印象深刻:
造成这种差距的,恰如余秋雨所讲,并非出身、财富、文凭、机遇云云,而是志向、信念、源自心底的迫切愿望。
从二十出头到三十而立,有些条件极好,每天着眼不过吃喝消遣;
有些哪怕暂时看来毫不起眼,却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里浑身散发出热情的力量。
不难预测十年、二十年后的天上地下。
虽然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人未来,比如家庭背景、出生地域、以及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尽管这些我们无从决定。
但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 我们依然是有选择权的,只要有改变自己的渴望,我们仍然可以把握住自己一半的命运。
01.
向上成长,建立优势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特别热衷于参加各种讲座或者沙龙,似乎不参加这些活动,自己就会落后于他人,一旦加上了某个大咖的微信,就忍不住沾沾自喜, 好像从此大咖就是自己的好朋友了一般。
这种总想和比自己高一层级的人产生点什么牵连的心态,也叫向上社交病。
刚毕业的时候,我也有向上社交病的倾向。我曾经加入过一个女性创业成长社群,这个社群会定期举办一些交流活动,来参加活动的不少都是已经有自己独立事业的优秀女性,或者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商业想法。
然而,彼时的我,虽然内心里,总渴望有朝一日也能像她们一样闪闪发光,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刚踏入职场不久、一无所长的菜鸟。除了在她们分享自己精彩的创业经历时为其拍手称赞和暗自艳羡以外,我从不曾在那个舞台上展现过自己的光彩。
纵然我们都存在于彼此的朋友圈,但我从来都没有勇气和她们交流,光鲜和闪耀都只属于她们自己,而我则一如既往地灰暗和默默无闻。
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共享圈子并不意味着身份趋同,向上社交也并不意味着就在往上走。
更不懂得任何一种关系的建立,都需要以双方实力的平衡为前提。一旦双方的关系出现失衡,位置更低的那一方终将被抛弃。
半年之后,我就退出了那个圈子。当然也可以说,我被那个圈子抛弃了。因为在那个不属于我的那个圈子,我根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这段失败的经历也告诉我:想和比自己更高层级的人产生实质性的联系,就必须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不断向上成长。
两年之后,因为写作上取得的一些小成绩,我被邀请加入了很多所谓的优质作者群、或者达人群,也认识了很多很棒的朋友。
当然,这些并不能算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但至少,我已经不需要想方设法地往那些优质的圈子里挤了。
有句话说,想要得到一样东西,那么首先要让自己配得上它。
同理,想要认识更优秀的人,就要努力提升自己,不断向上成长。把自己的能力提升到与对方相当,或者至少在某个维度上,比对方更有优势才行。
在你毫无资本的时候,你眼中的牛人和大咖并没有搭理你的义务。
02.
明确方向,精准努力
中国人特别喜欢强调努力,甚至夸大努力的意义,但其实努力并不能说明什么。
《做事的逻辑: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中就指出:一个人所投入的努力,和他所拥有的实力、预期的收益、获得的认可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关联。
换句话说,努力只是做成一件事的前提,而不是加分项。努力和成功也从来都不是因果关系。
很多人之所以努力无效,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方向。没有方向的努力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自我感动,然而,结果并不会陪我们演戏。
就像一只充满危机感的蚂蚁,看着周围忙忙碌碌的蚁群,自己也只好跟着手忙脚乱,但最终换来的只不过是一丝"我没有掉队"的安全感,以及"我努力过所以我不弱"的心理暗示。
为了让我们的努力更精准,更有价值,你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努力的方向正确吗?
前段时间,一位读者向我咨询如何通过写作赚稿费。考虑到她是一位宝妈,有育儿经验,而且市场上亲子文的需求也比较大,所以我建议她往亲子文领域发展。
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她告诉我说,亲子文太难了,想学习写书评,我只好给了她一些相关建议,然后发了一些学习资料给她。
心想着她应该努力写书评去了,结果一周之后,她又告诉我自己好像更适合写故事。我只好叮嘱她,要想在写作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就不要频繁地更换写作领域,而要找准方向,精准发力。
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要在一个领域取得成绩,至少需要练习一万个小时。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没有那么高的天分,也未必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还不懂得把力量往一块儿使,咬定青山不放松,那么很可能一辈子都庸庸碌碌,一无所成。
第二个问题,我的努力是否值得?
经济学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效益和成本。这里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学识收获、才能上的长进、获得的愉悦感。成本则包括经济成本、体力和精力投入等。
理性的人,通常会选择一些效益高于成本的事去做。
比如说,明知道下班后刷剧、看电视会很舒服,但他们宁愿把时间花在学习和健身上。不是不喜欢享受,而是他们明白,与其把时间花在毫无意义的消遣上,不如多投资自己,去做一些效益更高的事情,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
聪明的你,千万不要只知道傻傻地努力,而是懂得在前进的过程中,时刻思考自己是否偏离方向,以及力量是否用对了地方。
03.
不沉迷社交网络,提升软实力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发朋友圈,甚至有些沉迷于此。吃了一顿美食,拍个照发朋友圈纪念一下;剪了个漂亮的新发型,拍个照发朋友圈;孩子考试得了第一名,拍个照发朋友圈……
偶尔发个状态,分享生活的点滴是一种生活情趣,但如果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刷朋友圈上,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发完朋友圈之后,所有的关注中心都聚焦于那个小红点上,老寻思着谁给自己评论了,谁又给自己点赞了,然后一通回复,不知道不觉,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该干的正事一件也没干。
频繁地刷朋友圈不仅了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更是一种可怕的自我消耗。
真正优秀的人,从不活在朋友圈。
好朋友璐璐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虽然平时工作也很忙碌,但却是一个很有想法且富于生活情趣的姑娘。她兴趣广泛,喜欢插花,手工小玩意也做得出乎意料的好。
周末的时候,她要么和一帮朋友在手工坊做各种手工,要么去参加一些同城的花艺活动。尽管业余生活过得如此有声有色,但她却极少在朋友圈晒图。
前段时间得知,由于她出色的插花技术,她所在单位原先被花店外包的插花业务已经被她顺利承包了下来。她还带着几个朋友组成了一个小团队,专门承接这类花卉业务。
不仅如此,她甚至还专门开设了自己插花课程,并且已经在自己的家里成功举行过几次插花沙龙,反响很不错。
王朔在《致女儿书》里写道,
"你必须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表面的相似。"
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很少把时间花在虚拟的朋友圈里,因为她们的现实生活远远比朋友圈里的精彩多了。
一个人的时间花在哪里,终究是看得见的。
当你握住了时间,很用心地经营生活,时间不会亏待你。
04.
20多岁的你,
如果渴望变得更优秀,那就别堕落。
如果不愿意过将就的人生,就从此刻开始改变。
不困于过往,努力向憧憬的一切靠拢。
总有一天,阳光会千方百计照进你的生活。
作者:笑薇,多平台签约作者,青云计划获奖者,爱读书,爱写作,爱旅游,坚信在每个为柴米油盐奋斗的当下,更要努力追求诗和心中的远方。 微信公众号:笑薇读书
公众号主页回复"投稿",即可获得一份100家公众号投稿资源;
回复"提升",即可获得50本个人成长电子书。